“十五”以来,烟台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抓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烟台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纲领性文件。市科技局也会同有关部门配套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大幅提高科技扶持奖励金额。“十一五”期间,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省自主创新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贴息。对列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当年分别给予200万元的配套补助;对列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当年分别给予20万元的配套补助。设立了“烟台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且产业化潜力巨大的项目,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转化资金扶持。2009年又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烟台市科学技术奖奖金和对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给予转化资金的通知》,将我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由3万元、1.5万元和8000元提高到6万元、2万元和1万元,并对获得省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且产业化潜力较大的项目,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资金支持。《关于建设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准化意见》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5万元奖励。为了更好的开展我市科技奖励工作,我们还专门制定出台了《烟台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规程》,使科技奖励工作全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公正。
抓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载体
一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再获重大突破。经积极争取,依托万华组建的“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正式批复,将获国家、省、市经费支持1000万元,不仅结束了该市工业领域没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历史,也使我市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至3家(全省15家)。另外,该市还新增加了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叶制药的“长效缓控释和靶向技术实验室”跻身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实现了我市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成功落户烟台,总投资20亿元,一期投资5个亿,将成为该市重要的海洋工程和海洋技术研发中心。二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顺利通过验收并揭牌。目前,该所一期科研园区全部投入使用,引进博士以上人才91人,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近100项,已到位经费5000万元。三是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投资40亿元的清华科技园破土动工,工程全部投产后,将成为我市创新创业的又一重要基地。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中心办公条件组建已基本完成,已与中科院开展相关工作。烟台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改版升级,可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多信息和更强技术支撑。
抓产学研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渠道
近年来,通过“借梯登高”、“借力发展”,该市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发展之路,并创出了“3个90%的产学研奇迹”,涌现出了绿叶、丛林、冰轮等一批产学研合作的典范。2009年,该市围绕“政产学研合作创新”这个全年科技工作的主题,着力在提层次、上水平、见实效下功夫。去年6月份,市科技局与中科院院地合作局、沈阳分院、省科技厅联合组织专家组对该市产业科技需求进行调研,共考察、座谈企业34家,达成技术合作意向30多项。去年8月底,我市成功举办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次年会暨三校两分院高新技术成果发布洽谈会”,吸引了500多人参会,其中来自中科院系统的30家研究所的专家、教授达到了100多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烟台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北京分院与该市县市区和企业共签订了合作协议18项、合作项目58个,内容涉及蓝色经济、先进制造与与新工艺、能源环境、新材料与精细加工、环保节能等领域。
抓项目,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动力
近三年来,该市扶持了27个重大项目,最多的达到300多万元。同时,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达到554个,其中国家863项目和十一五重大支撑项目25个。2007年争取200万元以上的重大创新项目达到13个,其中登海种业牵头的“超级玉米”项目获国家支持1505万元,创该市单一项目争取经费历史之最。2008年,绿叶集团、先声麦得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的12个国家重大专项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已批准立项,可获资金支持3000万元。2009年共争取已获批复的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192项,可获资金9818万元,重大项目的立项数和经费额度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年产≥500万吨对位芳纶关键技术和轮胎帘子布国产芳纶应用技术”等4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共获资金1447万元;“大断面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挤压工程化技术研究”等2个项目列入国家支撑计划,获资金支持847万元;25个项目列入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总额达到1620万元;12个项目列入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可获支持资金3000万元。(曲华明)
抓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烟台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纲领性文件。市科技局也会同有关部门配套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大幅提高科技扶持奖励金额。“十一五”期间,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省自主创新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贴息。对列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当年分别给予200万元的配套补助;对列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当年分别给予20万元的配套补助。设立了“烟台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且产业化潜力巨大的项目,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转化资金扶持。2009年又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烟台市科学技术奖奖金和对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给予转化资金的通知》,将我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由3万元、1.5万元和8000元提高到6万元、2万元和1万元,并对获得省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且产业化潜力较大的项目,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资金支持。《关于建设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准化意见》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5万元奖励。为了更好的开展我市科技奖励工作,我们还专门制定出台了《烟台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规程》,使科技奖励工作全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公正。
抓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载体
一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再获重大突破。经积极争取,依托万华组建的“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正式批复,将获国家、省、市经费支持1000万元,不仅结束了该市工业领域没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历史,也使我市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至3家(全省15家)。另外,该市还新增加了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叶制药的“长效缓控释和靶向技术实验室”跻身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实现了我市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成功落户烟台,总投资20亿元,一期投资5个亿,将成为该市重要的海洋工程和海洋技术研发中心。二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顺利通过验收并揭牌。目前,该所一期科研园区全部投入使用,引进博士以上人才91人,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近100项,已到位经费5000万元。三是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投资40亿元的清华科技园破土动工,工程全部投产后,将成为我市创新创业的又一重要基地。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中心办公条件组建已基本完成,已与中科院开展相关工作。烟台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改版升级,可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多信息和更强技术支撑。
抓产学研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渠道
近年来,通过“借梯登高”、“借力发展”,该市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发展之路,并创出了“3个90%的产学研奇迹”,涌现出了绿叶、丛林、冰轮等一批产学研合作的典范。2009年,该市围绕“政产学研合作创新”这个全年科技工作的主题,着力在提层次、上水平、见实效下功夫。去年6月份,市科技局与中科院院地合作局、沈阳分院、省科技厅联合组织专家组对该市产业科技需求进行调研,共考察、座谈企业34家,达成技术合作意向30多项。去年8月底,我市成功举办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次年会暨三校两分院高新技术成果发布洽谈会”,吸引了500多人参会,其中来自中科院系统的30家研究所的专家、教授达到了100多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烟台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北京分院与该市县市区和企业共签订了合作协议18项、合作项目58个,内容涉及蓝色经济、先进制造与与新工艺、能源环境、新材料与精细加工、环保节能等领域。
抓项目,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动力
近三年来,该市扶持了27个重大项目,最多的达到300多万元。同时,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达到554个,其中国家863项目和十一五重大支撑项目25个。2007年争取200万元以上的重大创新项目达到13个,其中登海种业牵头的“超级玉米”项目获国家支持1505万元,创该市单一项目争取经费历史之最。2008年,绿叶集团、先声麦得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的12个国家重大专项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已批准立项,可获资金支持3000万元。2009年共争取已获批复的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192项,可获资金9818万元,重大项目的立项数和经费额度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年产≥500万吨对位芳纶关键技术和轮胎帘子布国产芳纶应用技术”等4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共获资金1447万元;“大断面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挤压工程化技术研究”等2个项目列入国家支撑计划,获资金支持847万元;25个项目列入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总额达到1620万元;12个项目列入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可获支持资金3000万元。(曲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