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委托,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姜海滨,鲁东大学刘振兴教授等专家,来蓬莱市宗哲养殖公司 现场抽测黄盖蝶苗种的数量和质量,随即30万尾平均全长60毫米的苗种被投放蓬莱到海域。宗哲养殖公司的孙宗哲 总经理高兴地对笔者说:“黄盖蝶苗种放流的成功,全亏了张所长的技术指导。”
扎根基层 增长才干
进入不惑之年的张榭令,20年前从山东省水产学校毕业后,分配在蓬莱市水产局工作,从此他就和水产养殖业打上了交道。工作中虚心向老技术人员学习,向内行人请教。注重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产结合起来,很快就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水产养殖业的行家里手,2004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96年,局领导让他负责在刘家沟镇海头村筹建市鱼类养殖场,他把铺盖卷搬到工地上,一边抓工程建设,一边考虑如何引进鱼类新品种,他得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雷霁霖研究员从英国引进了大菱鲆种鱼,就立刻和雷研究员联系,请求把试验基地设在蓬莱,他的决心和毅力打动了黄海研究所的领导,让雷研究员携带种鱼来蓬莱试养和育苗。并且申报了省级“大菱鲆引进及苗种生产”科研项目。99年3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验收,来自异国他乡的良种从此在仙境繁衍子孙,使我国北方海水养殖业又增加了一个优良种类,蓬莱市鱼类养殖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基地。
科技入户 渔民增收
2006年蓬莱市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确定为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市),局领导把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产研究所,责成张榭令具体负责。当时全市个体养殖户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养殖企业遍地开花,可技术缺乏,信息不灵,张所长认识到要完成示范任务,首要的是要提高渔民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骨干队伍。经领导批准,他亲自跑到青岛,聘请专家定期来蓬指导,组建了由黄海水产研究员孙慧玲研究员,山东省水产研究所邱盛尧教授等10名专家组成省级专家组;由市水产研究所牵头,从全市范围内招聘10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骨干为技术指导员,按生产环节进村到户开展技术培训。做到面对面入户,技术培训入户,信息入户,物化技术入户等“五入户”,实行技术首问责任制,开展渔业信息共享服务。
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促进全市水产业迈上新台阶。去年,全市海参养殖示范面积3000亩,产量450吨,产值7000万元,较上年增长8.2%;鲆鲽类示范面积50000平方米,产量600吨,产值3600万元,较上年增长8.5%。科技入户受到了广大渔民的欢迎。新港街道办事处刘家旺村谢心庆对笔者说:“以前盼星星,盼月亮,水产养殖专家一年也就来两三次,而且是集中到市里或镇里上大课,现在专家定期到村里,到参池大棚里讲课,给我们吃小灶,有啥不懂的,当面向专家请教,当场就地解决问题,科技入户工程,让我们得到实惠,腰包鼓起来。”
科研攻关 开花结果
张所长在搞好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工作的同时,还瞄准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的前沿,进行科技攻关,先后获得烟台市级科技成果13项,其中主持山东省科研攻关项目“刺参地热水保苗与养成技术研究”、“黄盖鲽的育苗及黄盖鲽养成技术研究”。2006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烟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雷霁霖合作完成的“大菱鲆的引进和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并且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了《大菱鲆与牙鲆鱼育苗异同的研究》《蓬莱市海水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等45篇论文。
2007年,张榭令被评为“烟台市中青年突击贡献专家”,烟台市人事局组织专家组到各地传授经验,他到海阳市大阎家镇小滩村讲课,到场的十几户养殖户听完讲课都说真解渴!要求他多来几次。为了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张所长是逢请必到,几年来南到厦门,北到大连,烟台市的各县市不少养殖单位,都留下他的足迹,仅今年上半年就外出讲课十余次。有时节假日双休日也有人来请。 8月1号莱州市三山岛镇养鱼场场长杨永斌来电话问“养大菱鲆的海水能否 养海参”,并请他最好能去一趟,电话一放下他就立即奔赴莱州。他爱人经常问他:“怎么这么忙,连个双休日也不歇,家里成你的旅馆了。”
谈到今后的打算,张榭令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干好本职工作,为渔民增收出力献策是我的义务,今后我要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瞄准国外先进养殖业的动向,为让仙境生产的海珍品走出国门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