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清瘦、文质彬彬,很难想象一身书卷气的张志国,身上蕴藏着如此饱满的热情——从三尺讲台上转身进行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作为济南大学科技处开发科科长,张志国用实际行动写出了一份出色的技术转移工作答卷:仅2013年-2015年,济南大学同科研院所、企业签订“四技”合同490余项,合同额16000余万元,实现校技术性收入8700余万元,多次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及山东省技术市场协会的奖励。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采访约有5、6次被打断:登记技术合同、回答企业问题、把学校内的专家录入技术库……并且分别有两项签好的技术合同送至科技处。张志国在为自己忙碌感到抱歉的同时,不无自豪的翻着眼前厚厚的一摞技术交易合同:“这其中有八份技术合同都是签自同一家公司。我们前期合作的项目非常成功,取得了企业的认可,因此后续得以开展多方面的产学研合作。”
这种例子在济南大学数不胜数。在张志国的书桌旁,一摞厚厚的“参会代表证”,无声的诉说了张志国进行科研对接的脚步:“荣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周”、“2015年新疆石油石化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交易会”、“湖北省第十一届产学研洽谈会”、“2015年山东省可转化科技成果(化工专场)推介对接会”、“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
“我们这个工作,就是为专家与成果和企业牵线搭桥,让科技成果和技术更快、更好的转移转化出去。不往外跑怎么行?各种对接会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好机会,我们不能错过。”不仅在各种产业对接会上进行项目推介,仅三年内,采用走访或邀请来访的方式,张志国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山东省内17地市,同时更辗转江苏省、辽宁省、山西省等省市的县区,直接沟通交流近百次,开辟了校地产学研交流合作畅通渠道。
然而,即便是已经忙到分身乏术,谈及印象深的一次转化,张志国却说“平凡”:“科技成果转化是个长期、琐碎的过程。因为每一次转化对接都不会太顺利,我们早都已经习惯”。
就在这种“平凡”中,张志国参与并推动完成了近几年来济南大学几乎所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事件:
推动济南大学的氟化学化工材料团队与济南华临化工、山东中氟化工等多家企业进行技术对接,实现经济效益10多亿元。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经多方面磋商筹备,在2015年底,合作成立山东氟碳涂料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其中济南大学专利技术作价六百万元入股,部分由氟化学化工材料团队负责人张书香教授持有。同时,这也是济南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尝试。
……
张志国所做的工作不止于此——
主动出击,发掘多种渠道,收集企业的技术和人才需求,精心编写后,以各种形式向校内专家发布。主持编写印刷了《济南大学科技成果汇编)》和《地方技术、人才需求汇编》,以各种渠道向社会及校内专家发放。制作了大批用于网络宣传的成果简介电子文稿、科技专家库建设素材等,在济南、济宁、淄博、东营、德州等地的科技管理与科技转化门户网站上建立济南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专栏。
积极组织同地方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交流,近年来,济南大学先后与济南市人民政府、临沂市人民政府等40余地市、县区政府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积极组织与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交流,先后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等1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校企合作研究中心;共建、参与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个。
……
不居功、不邀功,在“平凡”的工作中,张志国和他的同事们,将济南大学的技术转移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惊喜连连,书写了一次次技术交易的精彩对接。(郭春雨)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