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350万:这个“馒头”贵不贵?

2016-07-22 18:54:43   作者:郭春雨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不会蒸馒头的博士不是好专家——在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研究所徐同成博士身上可不是一句“玩笑话”。三年的时间,失败上百次,徐同成“蒸”出了糖尿病人可以吃的馒头。
 
“就是想让糖尿病患者大口吃饭”
    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中,馒头是绝对的主角。然而对糖尿病人,尤其是糖尿病中的肾病患者来讲,馒头却是不折不扣的“奢侈食品”。
    据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3亿,其中三分之一会并发肾病(DN),这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DN患者肾脏受损,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是延缓病情进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由于我们日常所吃的馒头、大米等一切精粮食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因此统统上了DN患者饮食的“黑名单”。代替这些食物的,是难以下咽的淀粉糊、淀粉饼等食品 。
    “我们当时就是想做出一种可以让所有糖尿病患者大口吃的馒头”。这是徐同成所在的粮油工程团队,2013年经过4轮大规模走访,调研了几十家企业、科研机构和三甲医院,凝练出来的研究方向。
    方向确定后,可现实摆在眼前:糖尿病肾病食品要求甚为苛刻,日常饮食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糖尿病人不能多吃的就有两种,配比的协调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能做成么?
    经过团队充分讨论和激烈争辩,大家伙儿下了决心:干!就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也可食用的主食!
 
“不会蒸馒头的博士不是好专家”
    徐同成的妻子没想到,自己这个从来“十指不沾阳春水,埋头苦读圣贤书”的“博士老公”,会有天天满头大汗蒸馒头的时候。
    关键是首先找到合适的原材料。在经过多个原料的筛选后,马铃薯淀粉,因血糖升高指数低、蛋白含量低、产量巨大得到了徐同成的青睐。但把马铃薯淀粉做成“白面馒头”,想想都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科学家就是擅长将“异想天开”变成现实。就这样,徐同成撸起袖子揉起了细面:淀粉遇水变黏,难以成团,醒发不起来,成品根本无法下咽。挫败感笼罩整个实验室。
    “最开始蒸出来的馒头,跟石头一样又黑又硬,咬一口都看不到牙印。”徐同成笑着说,“路过家门口的馒头店,特别羡慕别人蒸锅里的白胖馒头。”
徐同成团队的成员邱斌博士跟记者说,徐博士看人家馒头的眼神,活像解放前吃不上饭。
 
“这馒头,比蜜要甜”
    上百次筛选、上千次试验,随着一锅又一锅马铃薯馒头的出炉,徐同成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馒头专家”。而与之相伴的,是一次又一次配方的改进,馒头又黑又小的,竟也“女大十八变”,一次比一次好看。终于在又一次的配方调整过后,随着馒头的出锅,整个实验室沸腾了——白白胖胖的大馒头,能够让糖尿病人大口吃的馒头,成了!团队成员把食品研究所里的所有人都喊来吃他们的馒头,感觉比蜜还甜。
    “我们的馒头口感上跟普通的小麦馒头非常相近,但是升糖指数只有75(普通馒头升糖指数为90),蛋白质含量小于3%(普通馒头为10%-12%),非常适合DN患者食用。”徐同成介绍,产品在山大二院实验期间,受到了糖尿病患者们的热烈欢迎,很多患者自愿加入实验,有位70多岁的老大娘,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糖尿病史20多年,终于吃上一口馒头了……
     经过8个月的临床评价,实验证明,农科院的“土豆馒头”,是适合DN患者食用的良好食品。
 
一个馒头:350万!
    一传十,十传百,很多食品加工企业纷纷慕名而来。经过多方比较,徐同成把技术转让给甘肃洛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转让经费350万元。
    三年蒸一个“馒头”,一个馒头350万,徐同成和他的团队不仅实现了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学科成果转化的重大突破,同时延伸了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
    不仅如此,从相关实验中衍生出的各种配方面粉,已经拿到的国家专利就有20多项,并先后研发出了适合糖尿病患者专用的馒头、半干面、米饭等主食产品,面包、饼干等休闲食品,以及匀浆膳等产品,实现成果转化3项。同时与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医院等立项横向课题、共同申报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联合开展攻关,并在合作企业进行示范推广,打出了农科院农产品研究所产学研合作的金字招牌……
    “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创新理念,下一步,我们将在前期研发的基础上,增加功能性、营养性的食品研究。让患者吃得饱,同时吃得好。这一切都是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之上,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的科研方向,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徐同成说。(郭春雨)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