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皮革大王王全杰的“科研经”

2016-05-13 17:49:59   作者:高家涛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代表、烟台大学教授、热心社会事业的公共知识分子……提起王全杰,很多人可能会对他上述身份颇为熟悉。而今,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站在了代表着山东科技最高荣誉的2015年度山东省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
    510日,由王全杰领头的科研团队所完成的“阻燃性汽车内饰革的研发及产业化”荣获201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皮革大王”
    对于从事制革近40年的王全杰来说,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在此次获奖之前,王全杰已经是业内闻名的“皮革大王”,1991年,王全杰更是凭借“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全杰介绍,所谓“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通俗点讲就是用次等猪皮制作高档革。
    看似简单,但“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研制成功后可谓轰动一时。这项技术攻克了胶原蛋白可逆变性的难关,首创剖白湿皮少铬鞣制为代表的新工艺,减少了铬盐用量,降低了制革污染,使猪皮革中高档比例从20%一下上升到70%。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的产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消息。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数百家企业采用这一技术,新增产值38亿元。
2006年,我国成功制出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用皮革,而研制者,正是王全杰所率领的团队。
    王全杰介绍,2003年,国务院提出汽车内饰材料国产化的战略目标,同年,科技部将高性能汽车内饰革列入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他所带领的团队承担了这一攻关项目。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他们终获成功,结束了我国汽车用皮革单纯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一项目也在2007年获得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我国汽车用革从无到有的跨越。
    在王全杰的科研成果中,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从涉足制革行业开始,王全杰先后四次承担国家攻关计划和863计划,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23项。其早期成果多已成为行业的公用技术,其升值资源、减少污染的技术思路与科研成果也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制革行业。
   
    从有到优
    如果说研制出我国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用皮革是“从无到有”,那么此次王全杰所获奖的“阻燃性汽车内饰革的研发及产业化”则是“从有到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成为汽车生产、消费大国,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国内生产的汽车,所配套的皮革几乎仍要完全依赖进口。从汽车发动机到电子控制系统,以至于轮胎、油漆等中国全部可以制造,为何看似简单的汽车用皮革要依赖进口呢?
    王全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这是由于汽车内饰材料对于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要求苛刻,除了要求坚固耐用、防水、防油、防污外,还有具备阻燃、耐黄变(在日光照射、车内高温的恶劣环境下皮革不会变色和老话)、低雾化值(在车内高温的情况下皮革内的低分子化合物挥发出来,凝结到风挡玻璃上形成雾化物,会影响驾驶员视线)等性能。
    汽车用革的苛刻要求使其成为制革工业的最高境界,全世界只有德国、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
    王全杰团队的研发成果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但“从有到优”,从小批量的生产到大规模的市场占有,他们又努力了十年。
    2008年,在山东省科技计划的支持下,王全杰带领“阻燃性汽车内饰革的研发及产业化”科研团队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验,从理论上推导出皮革阻燃动力学函数,研究和开发了新型阻燃材料,创新了制革工艺。
    目前,已经实现了专用化工材料的产业化和汽车用革生产的全国市场覆盖,形成了阻燃性汽车内饰材料的中国式技术体系,提高了我国汽车的国产化水平。
 
    研无止境
    510日,王全杰正是凭借“阻燃性汽车内饰革的研发及产业化”荣获201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全杰介绍,他们研发的产品,以世界上标准最苛刻的德国大众为参照系进行测试,产品全部达到大众标准,耐光性、雾化值、阻燃性等6项指标显著超过了大众指标,而且,还增加了烟密度和干热稳定性两个关键指标。
    “应用科学科研的最终目的在于产业化,如果没有产业化,不能走向市场,那科研就不能算成功”,王全杰对记者说,“阻燃性汽车内饰革”在产业化推广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05年,该项目成果在海宁森德皮革有限公司试生产,2008年和2010年分阶段进行了大规模生产,经过多年边生产、边改进,目前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的要求,项目研发的产品供应大众、马自达、通用、福特等汽车厂家,并连续5年获得了出国德国的免检资格。
    据介绍,海宁森德皮革有限公司至2014年底共生产了376万余张汽车用革,总销售额突破34亿元,森德也借此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革生产企业。
    此外,“阻燃性汽车内饰革”项目成果还在北京蓝剑防水材料等14家企业推广转化,取得了显著效益。
    “我们不以其他的为目标,而是时刻以创造新的生产力为科研导向,就是市场需要什么新技术,就研发什么新技术。让技术最终实现产业化,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采访最后,王全杰对记者说。
(记者  高家涛)
 
对话:科研人员也要有工匠精神
 
   记者:王教授,您好,首先恭喜您主导的研究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请问您获奖后最大感受是什么?
    王全杰:最大的感受是科研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也要坚持长期投入。拿我们的阻燃性汽车用革项目来说,从1997年就开始研究,2003年列入国家攻关计划。2006年,我们做出了中国第一张汽车用革,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但我们并没有停止研发的步伐,到现在,可以说经过了近20年的努力,今年我们又开始了新的研发。
我认为,对科研工作来说,得奖并不是结束,而是对技术的肯定,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记者: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您遇到的印象深刻的事或者研发中的困难有哪些?
    王全杰:最大的困难应该是科研的配套工作。科研以及成果的产业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具备综合的科研配套能力。从目前来看,我们的科研配套能力还有待提升。
    记者:在科研之余,您对于教学和社会事业也抱有极大的热情,在您看来,我们目前的高校科研如何能够更好的与社会、市场结合起来?
    王全杰:对于科研成果来说,推广以及产业化是最终目的,这一点,在工科科学中尤其明显。我们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只呆在实验室里,不能只为了写论文、评职称。对于应用科学研究来说,不能解决产业化问题就是白搭。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必须走出实验室,与实际结合,与工厂结合,与市场结合,科研人员也要有工匠精神。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