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农户家——访2012年度山东省科技奖最高奖获得者赵振东研究员
赵振东,男,1942年9月出生,研究员,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省政府参事。赵振东研究员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和推广工作,在优质高产与高产广适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山东及全国的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为我国小麦持续增产及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华农业英才奖等。
获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
初见赵振东研究员,怎么也想不到,面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经年逾古稀。
现在,赵振东研究员仍然习惯每天到小麦试验田观察记录。长期坚持在一线,赵振东研究员对小麦育种有着与众不同的感悟:“如果你怕热,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耐热;如果你怕冷,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抗寒。”
正是因为赵振东研究员三十年多来坚持不懈的科研工作,结束了我国优质小麦依赖进口的历史。赵振东小麦研究团队先后育成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和济麦22等大面积主栽品种,十年来年均种植面积2300万亩以上,占山东年种植面积的40%以上,在黄淮和北部冬麦区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82.6亿公斤。仅济麦22目前已经累计推广1.17亿亩。
谈获奖: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
“感谢省委省政府,我是代表了全省农业战线的科技人员。应该说,我的获奖,说明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肯定和重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振东研究员首先强调,自己的获奖,应该是对全省农业科技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这不是赵振东研究员第一次获得科技大奖。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已经获得了4个国家级科技奖。
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赵振东研究员被喻为“麦田守望者”。他于1965年从南京农林学院毕业,响应国家号召到了新疆。1984年,作为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赵振东研究员被引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从事小麦研究。
“增产”是赵振东研究员研究麦子育种工作的第一步,即使现在,“增产”也是我国小麦育种、生产的主题。“不用看统计数字,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耕地肯定是在逐年减少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是小麦创新团队育种研究的必然选择。”赵振东研究员说。
由此,赵振东研究员带领山东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开始了艰辛的高产小麦育种研究。在解决高产问题后,“优质”成为另一个科研目标。“高产品种不优质,优质品种不高产”是小麦育种工作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粮食连获丰收,但大多数制粉企业依然一直高度依赖和进口美国等国外的优质小麦,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产小麦品质比较低,比如,做面包就不行。”省农科院某专家告诉记者。
从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开始,赵振东研究员创建了以微量沉降值为核心的优质面包小麦育种方法,育成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济麦17”,结束了我国优质面包小麦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2001年济麦17创亩产636.7公斤全国优质强筋小麦高产纪录。
在赵振东研究员三十多年的优质小麦科研攻关过程中,辛苦的工作也有着丰硕的收获。从济麦17到济麦22,先后有五个优质高产小麦获得了国家小麦新品种认定,并成为黄淮流域大面积主栽品种。特别是优质小麦品种济麦22,兼备超高产、抗病、抗逆、广适特点,连续多年实打产量超过700公斤/亩,2009年夏收中以平均亩产789.9公斤的成绩创造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
谈科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小麦的基因比人的还要复杂,小麦从杂交组合选配到最终能选育出好的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需要经过7—8代选择,5—6年的鉴定试验示范。这,自然也包含着难以想象的艰辛。
赵振东研究员说:“搞农业科研,我们行业有一句话,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迄今为止,小麦育种工作还不能完全在实验室中完成,高新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主要研究工作只能去田间。多年来,赵振东研究员坚持在冬季寒流肆虐时,忍受着刺骨的寒冷去试验田鉴定育种材料的抗寒性,为此,他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每每发作,痛苦不堪。
多年来,赵振东研究员在小麦育种中始终坚持“高产优质”的原则。长期以来,品质与产量的矛盾协调是国内外小麦育种同行难以攻克的难题。在筛选新品系时,很多时候,尽管其品质表现优异,但由于产量表现低而被淘汰。
赵振东研究员说:“科研要符合国情,我们的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增地减,品质上去了但产量下来了,农民的收入没有提高,根本不会种植,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牺牲产量来求品质。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育种目标是在高产的基础上追求更好、更稳定的品质。”
谈推广: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今年,山东省实现小麦总产量连续9年增长。其中,赵振东研究员和他的团队功劳不小。在谈及如何使我省小麦产量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维护粮食安全时,赵振东研究员说:“要把成果留在农户家。要做到稳定增产,需要把握三个因素: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国家良好政策,依靠改善生产条件。”
目前,我国的小麦主要还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式种植,管理比较落后。在这种条件下,要保证优质麦的产量水平并提高其品质的稳定性,难度相当大。“首先要在种植管理上下功夫。”赵振东研究员说。
在赵振东及其团队、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鲁研公司、小麦生产基地、国内知名面粉企业等多方面的筹划下,一种新的优质麦产业化运作模式诞生了:育种单位—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种植户—粮食制粉企业。在这条产业链中,作物研究所作为育种单位,鲁研公司作为小麦种业龙头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赵振东研究员则扮演着育种单位中领头雁的角色。赵振东研究员选育的优质麦品种更成为制粉企业高价收购的小麦品牌,成为产业链的价值所在。
赵振东研究员说:“今后,在健全这一良种推广体系的同时,我们还要采用多种方式,确保小麦稳产增产,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农业科研人员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的社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