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罗小勇
日前,由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罗小勇副教授提报的《关于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建议》,经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报后,被中国侨联编入《侨情专报》,分别呈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等中央领导参阅。在去年5月,他所提报的《关于加强对农药管理的建议》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作出“请农业部阅研”的重要批示。
在罗小勇副教授看来,为民建言,为国家献策,服务社会,这是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积极反映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富于建设性的意见,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是他作为农业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农民现代化
“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推广,而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在于我们基层的农技推广人员。”谈起《关于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建议》的“灵感来源”,罗小勇副教授说,这来源于他到基层进行农业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过程中的“耳闻目睹”。
长期以来,从事农药研究的罗小勇一直坚持尽可能多地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产一线,如此,在实实在在地服务生产、服务农民的同时,还能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农民的需求与渴望。罗小勇发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落后是一个日益严重的普遍问题,这个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极为重要的队伍普遍存在人员专业结构极不合理、年龄老化断代严重、工作条件差等一系列的问题。
他了解到,在乡镇一级农技推广队伍中,工作人员的专业五花八门,工商管理、文秘、会计等等比比皆是,而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却很少。人员专业结构极不合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农技推广手段也很落后,缺乏基本技术推广设施,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不仅如此,农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新知识技术贮备不足、人员青黄不接等问题也普遍存在。许多农技人员毕业于计划经济时代,所学专业多为传统农业而非现代农业,且面临着陆续退休。
看到这样的现象,从事农业教育与科技工作的罗小勇忧心忡忡。他说,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表明,现代化的成功在于人,现代化的滞后也缘于人。要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要有现代化的观念和现代化的技能。而无论是现代化的观念还是现代化的技能,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我们基层农科科技推广人员来传播、来实现。不然,我们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再多,对广大农民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罗小勇说,在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时,他就经常发现,许多地区连种植大户都仍然采用10多年甚至20多年前的传统方式。在青岛莱西市,一些种了十五六年草莓的专业户农民就一直为自己的草莓越来越种不好而犯愁,近年来总是病害不断,却又一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原来,这些农民还仍然坚持施农家肥越多越好的传统种植观念,而且多使用未曾腐熟的动物粪便,事实上,正是由于施肥的不科学导致了生理性病害的频繁发生。然而,就是这样的“常识性”问题,农民们在基层却“无处求医”。
让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强大起来
罗小勇副教授说,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要真正推广我们的农科科技成果,必须要加强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让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成为活跃在基层的科技传播者和农业生产的指导者,成为能真正为百姓解决问题的技术人员。日本正是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加强了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才有了后来农民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和农业的飞跃发展。高峰时,日本农技人员与农民的比例约为1:100左右。
罗小勇提出,为有效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保证农技人员与服务对象的供需平衡,应当修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将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农技推广人员编制调整相结合,充实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数额依据当地农民人数按比例确定。罗小勇表示,这个数额比例我国可界定在1:150至1:200左右,并要保证专人专用。对农技推广最基层的村级,可借鉴日本的做法,全面推行合作社(农协)制度,通过合作社农技员与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的有机配合,实现技术的有效推广,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他同时提出,在充实了队伍的基础上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完善各项人事制度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他提出,将大学生村官制度与农技推广工作相结合,促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竞争上岗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建立奖励制度,激发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医疗、养老等保险制度,解决农技推广人员后顾之忧。此外,国家及各级政府还应设立农技推广专项基金,用以在农业高校开办各级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班,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农技推广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实现农业科技知识的全面更新。
发展农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在提报《关于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建议》之前,罗小勇提报的《关于加强对农药管理的建议》就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视,专门批示“请农业部阅研”。
罗小勇说,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不合理,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危害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国民健康和农产品质量。罗小勇分析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就要重点解决两个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的管理问题,二是农民的素质问题。
从政府层面上,需要在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药残留标准及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有关农药生产使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监督机构,加强对农药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督与管理,建立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跟踪制度。同时要加强行业管理,加强科研投入,促进农药产业科技创新,营造健康发展的农药行业环境。国家各有关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要加强农药安全使用指导,严格规范农药经营流通行为,加强残留农药检测网络建设,严厉打击农药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从农民层面上,就是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让他们从观念、行为、技能上都能现代化起来,让大家都能成为负责任的农民,能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和操作标准来进行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也就自然得到了保证。对此,罗小勇说,他正在准备提报关于发展农民教育事业、切实提高农民素质的建议。他说,在这一方面,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以及高校教师都应该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途径。一方面,学校可以把农民在农闲时节“请进学校”来,进行课堂式的教学;另一方面,我们的大学教师要积极主动走出去,走进基层、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教育服务。同时,他还提出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的科学规范发展,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动全体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刘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