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意元素激发齐鲁文化“新生命力”——访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志东
王志东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山东省文化产业理论创新基地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是山东省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编者按:
10月13日,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令世人扼腕,让无数中国人陷入深思;一个月后,山东烟台发生的“最美女孩”刁娜车流中勇救伤者一事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施救者、被救者、肇事者三方用人性的善良与光辉书写了一段传奇的感人故事。两时两地,两个事件对比鲜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症结在哪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孔孟之乡,省委、省政府此前已明确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山东文化发展如何由大到强?
围绕上述问题,本刊采访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理论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志东研究员。
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培养文化自觉 提升精神引领
“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近300种,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往往指的是中间层面,即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四个: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精神功能和娱乐功能。认知功能,是指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能力;教育功能,是指教育人们遵守社会规范、行为规范;精神功能,是指引领人的精神、灵魂和精神家园,同时包括核心价值观领域;娱乐功能,是指能够提供娱乐、消遣、休闲等。”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志东研究员首先向记者解释了文化的内涵和基本功能。
王志东进一步解释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我们一直强调文化的教育功能和精神功能等政治领域的主要作用,特别是以文学、戏剧等各种形式来诠释、宣传政治思想,有时甚至成了政治的传声筒,弱化甚至消减了文化的娱乐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娱乐功能被发掘出来,但是近年来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文化的过度娱乐化,造成低俗、媚俗甚至是庸俗的不良现象充斥我们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市场,而文化的引领作用,对精神领域的升华作用逐渐被弱化。由此,造成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混乱,包括理想丧失、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精神空虚等,这也正是当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王志东认为,当前进一步强调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化在推动社会的发展上有着突出作用,其主要表现有二:一个是在经济领域,一个是在精神领域。在经济领域,由于文化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和经济形态的两种属性,文化产品和文化制造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文化产品,除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效益,这主要体现在对人们的精神引领,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推动,特别是社会发展正确方向的把握。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是社会对金钱的看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也是文化建设中理论建设的重大突破,把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生产领域的效率问题,又解决了在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问题。这就是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引领、指导作用。在我们原先的社会价值体系里,一直强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家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发展,没有多少个人私利的位置。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来说,特别是儒家的核心理念里面,也是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挣钱发财”成了大家的重要目标,一段时间内关于道德、理想有些被边缘化。这样以来,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范跑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的道德缺失、不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更重要的是,一些不利社会稳定的贫富差距、收入分配等问题,也亟需用先进的文化来引领、来纠正。因此,要特别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党中央一向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将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据王志东介绍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央提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加了政治文明,三位一体; 十七大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十七届六中全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由此,文化建设的领域更加广泛,更多地强调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强调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强,既包括精神引领力度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强的作用,也包括文化服务的保障能力更强。其中,有一个重大的创新,即把文化的发展确定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两大领域。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靠文化事业的发展来解决;对文化的经济属性,主要靠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解决。”王志东认为,这既避免了文化发展的完全市场化的弊端,也能够充分利用市场对文化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思想文化先进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先进文化基础上要勇于开拓创新
“山东省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有历史文化资源,有民俗文化资源,也有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省的关键,在于依靠我们的文化资源,打造我们的文化优势。我认为,我省的一个重大文化优势,在于思想文化的先进性。”王志东说。
王志东认为,山东的思想文化是始终领先的,突出体现在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讲诚信,为人厚道,如援川、援藏,援疆,抗险救灾,山东都是一直走到前面。文化分多种形态,诸如建筑文化、思想文化、戏曲文化、艺术文化等等。比如,徽派建筑非常漂亮,很有特色,川菜、粤菜比较著名,而山东则主要在于思想文化上领先。
“山东文化的发展在几个方面可以重点突破: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一定要发挥山东文化的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和谐价值观作出新的贡献。孔子的思想,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精髓,曾经创造了山东文化的辉煌。在新时期,我们也应该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的优势。再一个,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上,齐鲁文化、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骨干、主流。山东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做了很大的贡献,现在应该继续发挥山东的这个优势。”王志东说。
王志东认为,目前,山东省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处于全国的前列。据他介绍,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30亿元,占GDP的3.12%,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5.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为15∶33∶55。手工艺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530亿元,居世界同行业第二位;拥有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全年累计项目投资1315.9亿元,其中过亿元的48个。
“我们也要认识到落后的一面。2010年,山东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12%,而广东等多个省市都超过5%,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更是占GDP的27%。”王志东认为,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资金特别是财政资金投入较少,再一个就是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够优化,核心层的产业比较少,特色产品也比较少。“山东省在弘扬主旋律上做的很不错,比如依靠山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拍摄的电视剧《闯关东》、《沂蒙六姐妹》等,体现了山东思想文化的优势。只是,我们目前要发展的,不能仅仅局限于齐文化、鲁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性文化,还要积极拓展、勇于创新。比如,山东做娱乐类的节目,就和湖南等有很大的差距,要多增加一些创意性的文化产品品牌。”
建设山东文化强省:以创意元素激发齐鲁文化“新生命力”
王志东认为,建设文化强省,山东省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文化的认识,一个是强化对文化创意的把握:“在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认识上,各级要进一步强化,没有认识这一基础,就没有思路和行动。对于山东的经济社会转型,要看到,建国以来,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我们山东都引领了辉煌。下一步,要顺应时代潮流,着重发展知识经济、文化经济。第二,要加强对创意这一文化要素的把握,提升创意在文化产业的比重。”
“我认为,在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博会基础之上,山东省应该积极打造一个全球创意产品博览会,以此促进创意这一文化高端要素在山东的发展。“创博会”能够把全球文化产业的人才、资源、创意都吸引到山东来。对此,我们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思路。要知道,目前,我省的文化产业产值才1230个亿,要实现2015年5000亿元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创意相当于制造业里面的先进制造业或者高端制造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顶级要素。这么做,还是因为山东缺创意,缺乏创新。”王志东说。
“2007年,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7-2015)》,提出到2015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谈及山东省的文化发展,王志东向记者出示了一份由他亲自主持起草的这份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据王志东介绍,这一专项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按照“三区、三园、三带”的框架展开,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目前来看,结合这个规划的贯彻落实来说,我们还要进一步突出创意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增加创意高端要素,特别是在新兴战略性产业方面。具体来说,一要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孵化效应。二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三要以文化创意项目为抓手,多上一些具有文化创意领先的大项目。四要重点扶持一批文化创意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以大项目、大园区、大企业、大活动四大战略来带动山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做出我们当代山东人的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