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蓝色经济区:青岛的战略选择

2011-05-17 17:46:34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隋映辉,男,山东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青岛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对外经贸大学、青岛大学等院校教授,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议专家、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成员等,并为中国《科技导报》等杂志编委、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大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经济、战略管理、国际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理论等。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各类研究项目70余项,出版著作《科技经济论》、《协调发展论》、《科技产业转型》、《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科技产业经济》、《科技产业转型》、《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与政策》等13部,在国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各类学术成果奖70余项,其中社会科学、科技进步、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等省部级奖项16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成为沿海经济区转型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成为后危机时代青岛经济转型与区域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必须寻求一种前瞻性、全局性的战略共识,从大战略高度上提高陆海一体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能力。通过科技、经济与社会乃至政治的协调发展,实现知识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资源整合,构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产业转型模式。制定陆海一体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使海洋、临海、临港和腹地经济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
  海陆统筹联动,实现一体化发展。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海陆空间相互衔接、产业相互渗透、技术相互依赖,以海陆统筹联动和海陆一体化为基础。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海陆经济联动中,才能充分发挥;陆域经济的发展制约只有在海陆经济互补中,才能逐步消除。因为蓝色经济区的形成是一个陆地资源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渐进发展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是首先实现陆地及临海的工业化、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才转向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空间拓展。从发展的角度上,陆海一体的互为需求包括结构优化、科技变迁和制度创新,还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运作机制等之间的配置关系。这种关系并不限于在自然和社会资源的约束下进行代际之间的安排,而是在经济、科技与社会的战略层面,做出科技、经济与社会在总量、结构、效益和代际兼顾等目标之间的战略配置。
  因此,在陆地资源日趋紧缺,生存空间日益缩减的情况下,运用陆地成熟的先进科技成果,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研发和生产海洋高新技术产品,将对缓解陆地资源紧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并使海洋与陆地的人口、资源、经济与科技得到协调发展。随着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通过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海洋产品的市场空间将会不断扩大,打破陆地与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均势,形成新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陆海支撑条件、装备、数据、知识和技术等,凭借先进科技成果的交互应用,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服务,进一步协调海洋与陆地资源利用的关系,缓解陆地资源、生态等承受的各种压力。因此,通过科技成果扩散和产业转移,加快蓝色经济发展,必须从陆海互动的角度推进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到海陆产业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资源要素统筹配置、生态环境统筹治理,把海洋资源优势向陆域扩展,把陆域资源开发与技术向海洋倾斜,促进海陆经济相互渗透与交叉,形成资源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遵循规律,实现高端产业带动发展。青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山东蓝色经济区和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示范区,承载着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等多项重任,不应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仅仅满足低端项目转移,更需要依据海陆一体发展的要求,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构建适合海陆经济发展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其中先进技术、优秀人才、风险资本、发达咨询等高效运转的配套辅助系统是其重要支撑。通过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建立起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从而实现经济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坚持高端产业带动,必须遵循特定产业的演进规律,因地制宜。既要遵循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演变规律,又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力,突破传统的技术扩散线路和产业传递路径,突出青岛特色,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高先进技术对海洋产业的渗透能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高端产业;尽快开发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优势产业;要根据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突出打造战略性产业,以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为主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民生消费产业特色化。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产业转型与产业转移的关系、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内向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产业、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规划、分类指导、分批推进,有区别地采取“退、转、引、育”措施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即退出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材的传统夕阳产业,转移有市场、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新项目、新产业,培育能促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企业创新能力及新兴产业,积极推动海洋产业制造业、专业知识服务、零部件配置等向内陆地区转移和发展,采用前店后厂模式,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集聚的大蓝色经济区。
  同时,要发展生产、创新、投资型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现代制造业实现“捆绑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青岛生产、创新、投资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因此,建设蓝色经济区,要依托蓝色经济区将着力点放在研发、设计、服务等方面,为地区提供技术、智力、人才、资金等支撑服务,使得蓝色经济区成为蓝色经济区的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和配套中心。
  保护开发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不仅要实现产业链从价值低端环节向价值高端环节的延伸,即加工制造环节向设计、采购和销售环节的转变,而且要加快蓝色经济区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的发展。首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保护开发并重,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有序开发;通过综合整治陆源污染,保护与修复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发展以生态和谐、高效增长、协调发展为特色,以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生态保护型为内涵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护生态环境,使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次,产业转型必须加快能源转型。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选择性地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特别是要逐渐淘汰相应领域的落后产能,同时不断探索产业链条上的先进技术工艺过程及现代管理制度,积极开拓高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将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三高”产业,与发展低碳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低碳的双赢。
  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创新型蓝色经济。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要依靠知识、技术、制度等要素进行系统创新,逐步向创新型经济转型。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高端(高科技)、高效(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发展,逐步形成加工代工技术模仿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驱动
要充分发挥青岛多学科、多领域创新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支撑,逐步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解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优化海洋、陆地的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领域取得突破;集中力量主攻核心技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力度,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培育起能够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高科技企业集群。集聚孵化创新要素,以建设蓝色经济体系为目标,不断加大研发机构的引进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整合区域内的科研力量,提升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水平。以加强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等建设为重点,为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合理布局,集中发展,尽早形成产业优势。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体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推动蓝色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