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结硕果 科教创新争先锋——记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教授任万忠
任万忠,男,48岁,教授,硕士生导师,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副院长,“化工制造工程”省级高校强化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工程及过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省级特色专业负责人,分离工程方向学术带头人,烟台大学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十八年磨一剑,锲而不舍勇破国外技术壁垒
丁烯提浓成套技术是一项技术难度大、竞争激烈、市场前景好的新课题,该技术能够从液化气中有效分离烯烃,生产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从1992年开始,任万忠一直从事C4综合利用化工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经过18年的奋斗,最终在丁烯提浓成套工艺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丁烯提浓成套专利技术,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放大万倍,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经专家论证,该项技术与德国Krupp Koppers 技术相比,具有工艺先进、流程简单、能耗低、溶剂选择性好、装置操作弹性大等优点,在石化行业烯烃分离产业化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自新疆天利高新股份有限公司首家采用烟台大学“丁烯提浓成套专利技术”并一次投产成功以来,相继有10家企业采用了该技术,累计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抚顺石化二厂从德国引进的丁烯提浓技术,投资将近1000万元人民币,2005年在装置扩建时,采用烟台大学的技术却仅用了100万元人民币,并且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使用国外技术的产品。针对丁烯产品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课题组又转向研究开发丁烯提浓第二代技术,该技术同时分离高纯度丁烯和乙丁烷,提高了C4的综合利用效率。目前,该项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业已投入生产。
产学研相结合,不遗余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借助高校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人才和资源优势,任万忠组建起一支科技创新团队,按照理论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形成了“基础研究-过程研究-工程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特色。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实现了企业的自主和合作创新,并且迅速在工业装置方面取得成效。2005年以来,与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合作共同完成工业化项目9项,2009-2010年合作项目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丁烯尾气净化技术” 已成功地转让给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和泰州东联化工有限公司,一次投产成功,全部达到设计指标,利用该技术年可增加利税2000余万元。与烟台宏泰达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申报了科技部APEC创新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山东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烟台市科技局等项目,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三项,200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成功开发了N-甲酰吗啉生产新技术,并建成了年产1000吨的N-甲酰吗啉中试生产装置,为校、厂联合共建生产实验基地开创了一条新路。此外,他积极组织和参加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先后承担了省级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3项,校级重点项目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并成功组织申报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点和“化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点。积极推进“化工制造工程”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及过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工程”硕士点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学科发展方向。
勇当工作先锋,身先士卒彰显模范表率作用
任万忠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作为科研团队的带头人,每天都像个转不停的“陀螺”,教学、科研、带研究生、跑项目、下车间,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脏活、累活、苦活、危险活,无论什么时侯他都是一马当先。实验用的液化气都是从工厂装置上直接采出,装在钢瓶中四五十度高温的液化气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非常危险,每次任万忠总是冲在前面亲自搬运。以前课题组的实验室条件比较简陋,管道连接不好,化学品易发生泄漏。在一次做实验的时候,管道破裂导致C4泄漏,紧急情况下,任万忠二话没说,直接用手握住了泄漏口,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排除了故障,避免了C4泄漏引发的爆炸,而他的手却因为没来得及戴安全手套造成了大面积冻伤。几年前学生做实验不慎失火,实验室里的大液化气罐随时有可能爆炸,任万忠临危不乱,冷静指挥大家灭火,并亲自往外搬运液化气罐。事后有的老师仍心有余悸:“如果当时任老师不在现场,或许现在的化学馆都没了。”凭着实干、无私心、有原则的精神,任万忠教授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与拥戴。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关系融洽、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研究成果。任万忠教授一再强调:成绩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哪一个人的,团结协作才是成功的关键。(严达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