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黄蓝结合成绿色 持续发展靠创新

2010-10-19 17:49:16   作者:记者 周传虎 《科学时报》记者 廖 洋 赵 昕 丁晓丹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近日,“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专家行”活动走进滨州和东营

   阅读提示
   “如何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提供海洋科技方面强有力的引领、支撑,如何突破关键瓶颈技术来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使黄河三角洲尽快像长三角、珠三角一样发展,形成中国华北一个新的蓝色经济亮点和重要战略高地,有着特殊意义。”李乃胜说。
    黄河三角洲瞄准的是高效生态经济区,黄三角加上蓝色经济区,李乃胜风趣地说:“黄蓝结合形成的就是绿色,恰恰是环境、环保的概念。”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绿色环保”概念尤为突出,比如河口泥沙的调查研究和治理,河口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和改善,特定动物生态或植物生态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特别是中国黄河三角洲河口滨海湿地的统筹规划治理等都离不开“绿色”海洋科技。

    2009年9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青岛召开蓝色经济区试点的启动会议。这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正式开启了黄河三角洲发展的引擎。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聚集在黄河三角洲,成为未来山东发展的‘大手笔’,是一项战略性、宏观性的重大举措。”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态势,以便集成山东省优势海洋科技资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这一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近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了“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专家行”活动。围绕“如何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提供强力的海洋科技支撑”,众多专家汇聚一堂,积极献言献策。在活动后期,记者就如何发展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的相关问题专访了李乃胜。


发挥区域优势特色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在阴山、秦岭和南岭这三条东西向山脉划分的三大水系中,珠江水系、长江水系为人所熟知,而由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所形成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汇聚东营、滨州等城市,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发展亮点。
    黄河三角洲坐拥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南接长三角,北靠京津冀。这个特殊的战略位置,是京津的门户和沟通中国南北的大通道。“因此,如何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提供海洋科技方面强有力的引领、支撑,如何突破关键瓶颈技术来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使黄河三角洲尽快像长三角、珠三角一样发展,形成中国华北一个新的蓝色经济亮点和重要战略高地,有着特殊意义。”李乃胜说。
    要发展,必须要明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那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在哪儿呢?
李乃胜分析,黄河三角洲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广袤的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最大的优势是土地资源,是全国唯一每年新生土地的地方。据统计,该地区每年新增长3万亩土地,折合20平方公里。黄河三角洲拥有广袤的滩涂盐碱地,这是难能可贵的。
    “古人云,‘有土斯有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李乃胜说。
    二是河口生态的优势。黄河作为全世界携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体系。大江、大河口自然具备充足的咸水或淡水来源,黄河三角洲具备这一特定的河口生态体系。
    三是地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特别是陆、滩、海连为一体的滩海油气资源。
    李乃胜介绍:“我们已经拥有开发规模较大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其中,胜利油田稳坐中国油田的第二把交椅,规模仅次于大庆油田。”
    四是丰富的水资源和实地资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华北地区令人瞩目的河口滨海湿地资源,也是黄河三角洲的特色“宝贝”。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到一系列滨海芦苇湿地,成百上千平方公里的绿色湿地,是环境发展的绿肥。
尽管黄河三角洲拥有很多全国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但李乃胜也指出了问题:“科技力量集成度不够,高层次科技人才缺失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
    李乃胜说:“过去盐碱地比较荒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从国家科技力量布局到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凝聚力、吸引力都不够。面对今天新的发展战略和日新月异、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此次驻鲁海洋科技专家信心百倍。此次调研,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利用这片广袤的土地,把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
    “如何调动驻鲁的海洋科技力量,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这次行动的目的所在。”李乃胜强调。


调动驻鲁科技力量  打造海洋科技新亮点

    虽说国家已启动了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战略,但如何利用政策优势,抓住机遇,搞好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乃胜从响应政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阐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规划。
    首先,要瞄准国家“十二五”海洋科技发展目标,争取重大科技项目落户黄河三角洲,由此来引领海洋科技的发展。国家对海洋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特别是现在正在起草的海洋科技“十二五”规划,国家将从若干新的领域给予重大的经费项目支持。黄河三角洲是一个新的亮点,又是国家战略,在这种前提下,科技管理部门应团结调动广大海洋工作者,以新的学术思想和前沿的技术水平,来争取策划、运作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还特别应与当地企业、院所紧密合作,形成项目的共同体,靠国家项目支撑,来引领未来的发展。
    其次,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还应突出其资源特色,优先目标,点上突破。李乃胜强调:“就整体科技力量来讲,黄河三角洲现在的人才队伍比较薄弱。但我们利用驻鲁科研院所的优势,利用地理资源特色,在优先目标内作出创新性的成果,是完全有可能的。”
    他进一步举例说:“像黄河三角洲的油、盐联产开发,卤水资源深层次开发与石油开采的结合,围绕滩海石油装备技术推出新的技术创新成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水养殖育种工程等项目,会在两三年时间内迅速结出硕果,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
    再者,注重发展绿色海洋科技。黄河三角洲瞄准的是高效生态经济区,黄三角加上蓝色经济区,李乃胜风趣地说:“黄蓝结合形成的就是绿色,恰恰是环境、环保的概念。”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绿色环保”概念尤为突出,比如河口泥沙的调查研究和治理,河口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和改善,特定动物生态或植物生态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特别是中国黄河三角洲河口滨海湿地的统筹规划治理等都离不开“绿色”海洋科技。
“同时,我们还应打造湿地品牌,要在湿地的聚碳、固碳方面作深入探讨。我们不能忽视湿地的土壤固碳能力,这恰恰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还要解决入河口治理、滩涂治理、地质灾害、化学灾害、水动力灾害等问题,形成绿色海洋科技的新体系。”李乃胜说。
    李乃胜强调:“黄河三角洲的海洋科技发展必须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我们要考虑如何将驻鲁的海洋科研机构、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科研力量汇聚到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三角洲重要组成部分的东营市正在大规模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滨州市正在着手考虑建立黄河三角洲发展技术研究院。这些都是重要的科技平台,是未来协调、凝聚、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这里创业、完成课题、成就一番事业的重大举措,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典型。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利用驻鲁的大院大所,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形成科技集团性优势,承担国家项目,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利用其技术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同时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调动驻鲁的海洋科技力量,瞄准黄河三角洲,瞄准战略新兴产业,靠国家项目的引领支撑,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将会出现一个新的海洋科技亮点。”李乃胜充满信心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