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上山,入林,下盐碱滩

——王志芬的“中药治贫”三部曲
2017-07-07 09:50:33   作者:刘梅梅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丹参、蛇床子、土木香……在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志芬(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眼里,这些不仅是医病的药材,更是“治贫”的良方。
       从2012年开始扶贫至今,五年来,他帮扶的贫困村超过千家:在新泰市郗家峪村,王志芬指导的山区丹参种植让四百多户农民摆脱贫困;在济宁市任城区,王志芬开发的林下药材生产模式让面临瓶颈的苗木产业重回生机;在滨州市佘家镇,王志芬研发的盐碱地高台低畦中药材生态栽培新技术让贫瘠的盐碱滩涂变成了百姓的“聚宝盆”……
  

上山:改变郗家峪贫困境地
       新泰市郗家峪村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山陡路窄,没有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村民常年亩收入不足1000元。
       2012年秋天,王志芬带着团队对郗家峪村及其周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议调整了作物布局,开始发展丹参种植。2013年初,王志芬团队无偿提供鲁丹参1号新品种试验用优质种苗,并制定了配套栽培技术方案,示范种植70亩。
       为了让村民有个好收成,王志芬一年中六个月以上的时间都待在村里,带着团队技术人员一起指导村民种植。当年,平均亩收干丹参350余公斤,实现亩收入4000余元,比传统作物每亩增收近3000元。技术指导、方案调整,王志芬一做就是四年。四年来,郗家峪村的丹参不仅产量高,品相、质量也都很好,每年可实现增收约120万元。种植丹参已经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记者了解到,在帮助郗家峪村脱贫过程中,为解决丹参销路问题,王志芬还主动引进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在当地建立了生产基地,与当地村民达成了密切的产销合作关系。目前,在郗家峪村的带动下,当地丹参种植已经扩展到9个村,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460多户贫困农民走上了种植丹参脱贫致富的路子。


入林:破解苗木产业增收难题
 
       济宁市任城区是山东省的重要苗木基地,常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但是,主栽品种法桐、白腊等的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特别是从2013年始,绿化苗木市场急剧变化,苗木价格大幅下滑,苗木生产企业、种植大户都面临着破产、致贫的风险。
       了解情况后,经过与任城区农业局多次沟通,2013年冬天,王志芬带着团队先后3次考察苗木种植现状,提出了保苗木、加药材、促增收、稳产业的策略,制订了鲁西南林下药材生产技术研发方案。方案确定后,王志芬带着团队深入种植企业和基地,就不同林木结构特点、药材品种选择、配套种植技术等关键问题开始进行示范攻关。经过一番努力,最终筛选出了适于不同苗木林下种植的7个药材品种和4套配套栽培技术,通过生产示范实现了林下亩产丹参270公斤,亩增效益2700余元;亩产板蓝根210公斤,亩增效益1300余元。
  在王志芬的技术支持下,近两年来,任城区先后建立了林下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处,示范品种4个,带动种植面积2000余亩,每亩年增纯收入800元以上,在为农民开拓了新的增收渠道的同时,也让之前一度面临瓶颈的苗木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下盐碱滩:在贫瘠土地上开辟增收途径
       一直以来,棉花一直是滨州市无棣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和国家政策调整,棉花的价格不断下滑,农民收不保本,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由前几年的50万亩缩减至不到15万亩。再加上该县地处盐碱地,农业生产生态条件脆弱,农民增收成了大难题。
      在与驻地省派第一书记对接后,2016年,王志芬以发展中药材种植和提升管理技术为切入点,在佘家镇开展了地产药材的挖掘筛选与配套种植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建设了1800亩中药材产业核心园区,成立了无棣县佘家镇中药材种植协会,把当地30多家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共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功夫不负苦心人,王志芬团队成功研发出了盐碱地高台低畦中药材生态栽培新技术,实现了中药材不施化肥、不施农药、不施除草剂、不用人工灌溉的绿色生产。2016年全镇薄荷、土木香等的收获面积达3000余亩,亩均增收2775元,惠及325家贫困户。
       据了解,在无棣,中药材已经连续两年新增种植面积4800亩,带动全县种植30000亩,这里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中草药种植基地。中药材科技产业正成为当地继棉花之后,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之所以能持续帮助不同地域农民脱贫致富,除了一份始终如一的热诚心肠,也是基于王志芬对中药材先进种植技术的潜心钻研。
      记者了解到,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光伏+中草药”高效生产技术,2016年在沂南县岸堤镇兴旺庄村成功示范推广,在1000亩建有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的河滩地上,指导种植丹参300亩,黄芪200亩,板蓝根200亩,吸纳110名贫困群众就业,为当地农民趟出了一条“光伏+中草药”的脱贫攻坚新路子。另外,由他主持研发的丹参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2016年单产突破600公斤(干品)/亩,创造了山东优质丹参的丰产记录,直接服务全省重点扶贫区域9个县(区、市),惠及贫困户800余家……(记者 刘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