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实实把“科学技术”富农兴农“金钥匙”送到群众手中——记菏泽市农业科技创新特派员段培旭
段培旭,中共党员,正高级研究员,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现任单县水产局水产推广研究员,技术站长,兼任中国水产学会会员,菏泽市水产学会常务理事等。其国内首创的“硬化池、隔离法立体开发植藕养鱼高产技术新模式”,具有拓荒利废,节能节水,高产高效三大特点,应用于华中、华东、华北十几个省市,辐射面积达几百万亩。先后获得了捕捞、增氧、防病三项水产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获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市级拔尖人才、市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主持研发的《水、陆、空立体开发养鱼植藕高产技术》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我们将扎根工矿企业,发挥聪明才智,推动技术创新,服务于全市五大基地一大产业;
我们将走进田间地头,传授先进技术,加快成果转化,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
我们将深入社区学校,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服务于文化大市建设……”
在2012年山东省科技活动周开幕式暨支持菏泽打造区域自主创新高地启动仪式上,省政府副秘书长张德宽向“农业科技创新特派员行动”和“企业自主创新特派员行动”授旗后,年逾五旬的段培旭研究员,代表菏泽市1200多名科技特派员作表态发言,他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声音,深深感染了在场的领导和群众。
示范带动,拉起一个产业
据单县科技局局长许涛介绍,2004年,单县被列入全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试点县。就在那一年,段培旭被单县科技局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选派到浮岗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工作。八年来,他扎根基层,兢兢业业,为当地的水产事业发展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也赢得了那里的鱼肥虾壮。
在记者现场采访时,颇为腼腆的段培旭研究员说:“我是搞水产的,您有时间去我们水库看看吧。”然后,他就走向了十大优秀科技特派员队列中。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浮岗水库号称“鲁西南第一大库”, 共有3.5万亩水产资源,水深质好。在2004年之前,水库大多水面闲置,只有少数农户散养,技术含量低,高耗低效。
据许涛局长介绍,2004年12月,浮岗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正式成立,段培旭研究员任站长。工作站刚刚成立,他就带领该站的5名科技特派员去浮岗水库现场勘查。经过勘查论证,该站向浮岗镇提出了“靠资源,靠科技,靠市场,打造江北渔业小康镇”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高产高效围网养殖”和“水库综合开发”两个发展项目。随后,重点实施了“大水面人工放流自然增长养殖”、“网箱网拦网围高产高效养殖”、 “鱼鸭鹅立体养植”、“旅游观光餐饮垂钓综合开发”等四大工程。
为了打消农户的疑虑,段培旭研究员在开始之初以试点示范的形式开展工作。在浮岗水库北岸,段培旭研究员说服了两户人家,各拿出了150亩围网,实施高产罗非鱼、美国加州鲈、鲤鱼网箱试验。实验当年就颇有成效:仅8只网箱160平方米,就产鱼3.2万斤,产值达10万余元。几与同时,段培旭研究员还选取了五家农户进行栏、围网放养草食性鱼类试点,其中孙广平的500亩,瞿传领的400亩,李俊亭的150亩,吴爱青的150亩,吴孟田的100亩。在这五户试点,库中水草丰度由++++号,迅速减弱为++号,水质环境明显得到了改善。紧接着,段培旭研究员进行了浅水区鱼鸭鹅规模混养实验,前期精料精养,后期牧草粗养,也在短期内获得了具体成效,鸭粪肥水,鱼、鸭双利。试点的成功和显著的效益,产生了极大的说服力和带动力。仅仅过了一年时间,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辐射影响就达到了周边群众上百家,浮岗水库内围拦网养殖遍地开花,鸭饲养总量达到了几十万只。
目前,随着项目的开发和养殖技术的推广,浮岗水库的综合开发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合理开发,产、加、销一体的产业链条,水产养殖成为当地的朝阳产业。
传播科技,致富一方百姓
按照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的要求,段培旭研究员坚持以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和增加收入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为目标,带领工作站的同志不断深入生产一线,努力扩大科技特派员的影响力,提升了当地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为了及时把技术传到农民手中,段培旭研究员经常开展技术培训。在建站之初,在浮岗镇政府协助下,定期召集各行政村领导和养鱼会员骨干、能手,进行“水库综合开发利用”培训。为了强化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段培旭研究员以强化试点技术培训的方式,通过现场观摩、现场操作、现场指导、咨询和讲解等形式,对示范户进行具体管理技术培训。几年来,工作站先后举办了各类养鱼技术培训班一百余期,轮训人员上万人次。一大批养鱼会员骨干、技术能手脱颖而出。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是段培旭研究员的工作重点。为了提高水产的质量和效益,工作站不仅关注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动向,还时刻关注市场动态。近年来,科技工作站巧抓机遇,传送信息,先后引进了新品种“中华绒毛蟹”和“南美白对虾”。2007年春天,农户孙广平开始大范围养殖中华绒毛蟹,从辽宁省营口市引进了300多万尾蟹苗。在段培旭研究员的指导下,采取动、精、草最佳生长期强化育肥,围网顶部加塑料薄膜防逃精心饲养,当年便迅速生长为成蟹,一般个重为2-4两,有的重达6-7两,中秋节前后价格60元/斤,一般价格20-30元/斤,每亩单产150-200斤,综合效益6000-7000元,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入。目前,孙广平的中华绒毛蟹养殖面积达500亩,年纯收入过百万。
在示范户的带动下,段培旭研究员发起创建了单县第一家水产养殖协会并被选举为会长。目前,协会共有百亩以上规模10家团体会员,还有120名个体会员,形成了以协会为载体,以浮岗水库为中心,辐射高韦庄、蔡堂、黄岗、李新庄等10多个乡镇的水库综合开发联合体。协会实行“人才技术资源整合配置”、“集中技术培训指导”、“苗种、饲料、渔需物资调运”、“最终产品销售”、“科技攻关、自主创新和成果转换”五统一,构建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引进的新品种“中华绒毛蟹”和“南美白对虾”,被农业部正式确认为无公害绿色食品。“鲁西南第一大库” 浮岗水库由以往的一片荒水,变成了“鱼虾满网、鸭肥荷香”的聚宝盆。实践证明,科技工作站和协会以“服务农业科技进步和新农村建设”为目的,推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带动群众科技致富的强力支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单县科技局局长许涛说:“科技特派员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传播科技、发展经济、塑造形象、搭建桥梁、致富一方的作用。在浮岗水库及周边地区,段培旭研究员和他的同事们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秋夏虫咬,冬春水寒;晴时挥汗,雨天挂泥。他们真的是很辛苦。”
对此,段培旭研究员说:“近年来,每次到水产养殖户,总会有农民自动围上来,问这问哪,特别是关于网箱养殖的技术、水产养殖前景等方面的内容,总是问了又问。上培训课时,农民们都认认真真地听讲,能在家门口和科技人员交流,使他们感到十分激动和兴奋。对此,我的感受是:农民渴望科技,需要科技特派员,更渴望有走不了的科技特派员。乡亲们亲切地把我们称作‘送科技致富金钥匙的人’、‘县里派来的大专家’。虽然工作辛苦,但看到网齐鱼鲜、鹅肥莲嫩的景象,听到、想到自身的才能得到发挥,知识的价值得到体现和回报,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
谈及以后的工作,段培旭研究员认为,科技特派员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作为科技特派员,首先要脚踏实地,切切实实地把“科学技术”这把富农兴农的“金钥匙”送到群众手中,要以自己的行动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让这方老百姓致富,让这方老百姓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