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6亿元的“五大生态工业”项目集中开工;“北斗卫星导航民用应用系统产业园”落户胶州,两个项目就吸纳港资250亿元;一期投资131.9亿元的烟台万华MDI一体化项目和投资40亿元人民币的烟台张裕国际葡萄酒研发与制造中心同时开工;滨州中盛船务海运有限公司承建的2艘3100吨级自卸船成功下水……短短两年内即获批一“黄”一“蓝”两大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加快进入“黄”、“蓝”双核时代,我国东部沿海一个新经济增长极正在逐步隆起。
省长姜大明在全国两会上抛出了他的“双翅论”:“山东版图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就是山东经济腾飞的两个翅膀,让山东进入一个千载难逢的新发展期。”
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认为,一“黄”一“蓝”,加起来正好是“绿”,以后山东的发展将会更加符合绿色、低碳的趋势。
“双核”引擎拉动新增长极
比翼齐飞的“一黄一蓝”区域如出征号角,催动山东半岛沿海一线涌起建设热潮,为蓬勃发展的山东经济注入源源动力。
建设者们的热情在“黄蓝”战略激励下迅猛高涨。省内沿海城市相继召开蓝色经济区建设动员大会。
作为规划中的“两极”之一——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日照将实施“蓝色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科技兴海”创新计划等一系列生态发展战略。
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青岛志在建设“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在这座经济总量约占蓝色经济区30%的城市,2009年海水淡化及设备产业产值达2.63亿元,黄岛电厂、隆海集团与天津海水淡化所分别合作承担了3个国家科技计划,成为我国热法海水淡化和大生活用海水的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庆云县拥有近6万亩未利用土地,而天津红桥区的工业发达却空间受限——跨区域的创新思维与强烈的合作发展意愿成就了黄河三角洲对接滨海新区的首个异地共建开发区——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牛启忠介绍,201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开工建设项目6051个,完成投资2892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8.5亿元,同比增长13.6%。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说:“一个省拥有两个国家发展战略,很不容易,这标志着山东正在进入新的机遇期、发展期。”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则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规划》确定,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半岛蓝色经济区则力争到201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作为当前引领发展潮流的新经济形态,蓝色经济与高效生态经济正成为山东经济扬帆疾驰的“双核”引擎。黄三角的主干部分是山东省内欠发达的鲁北地区,除了“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黄三角还担负着促进省内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重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则是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基地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开发潜力无限巨大,将再造一个“海上山东”。
方式转变与模式选择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黄三角和蓝色经济区更着眼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2010年,黄三角地区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黄河清八河段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鸟类保护等四大示范工程,深入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和生态市县建设,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35座,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区内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脱硫设施改造。
牛启忠介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今年确保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港口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基地规划与建设、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等四个方面见到成效,努力走出一条与珠三角、长三角不同的错位发展之路。
对于全新的蓝色经济内涵,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认为,蓝色意味着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蓝色也应该包含着绿色,在建设经济区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生态,低碳排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介绍,山东将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实行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为此,山东已按照“突出海洋经济特色,突出高端高质高效,突出项目规模”的原则在北京推介了200个项目,总投资达8000多亿元。
省委书记姜异康强调,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具备科学精神,每一项重大工程、每一个重点项目,都要进行反复论证,科学决策,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开发建设,看不准的事情宁可不干,也坚决不留遗憾给后人。
不管是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还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都举足轻重。如何发展海洋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球海洋经济发展主要有三大模式:有强大内陆腹地支撑的美国模式、资源贫乏却快速发展的日本模式和港口发达的新加坡模式。
美国海岸线漫长,拥有14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目前,海洋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农业的2.5倍,美国海外贸易总量的95%和价值的37%通过海洋交通运输完成,而外大陆架海洋油气生产还贡献了全美30%的原油和23%的天然气产量。美国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是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另外只有8%是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在此情况下,美国的海洋经济总量领先全球,但是,就相对值而言,美国的海洋经济本身所占比重却不高,因为强大的大陆经济使得美国并不需要在海洋经济上下大赌注,而强大的大众产业亦使美国在保证民生的情况下,在海洋经济领域更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也是由于大陆经济的发达,美国对于发展海洋经济显得比较从容,非常注意保护性发展。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詹姆斯·特纳认为,应重视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海洋和海岸地区环境质量造成的破坏,应关注气候变化对于海洋生物资源产生的不良影响,避免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带来的致命性打击。他呼吁必须要平衡对海洋环境与资源的管理,使其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平衡。
日本是个典型的岛国,陆地资源极其匮乏,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靠的就是丰富的海洋资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向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转移,迅速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结构。
有效国土的缺乏使日本成为全球最疯狂的围海造田者。同时,早期的急功近利亦使日本成为全球海洋公害,日本通过建造人工岛,已向海洋索取土地达到200多平方公里,严重影响了海洋地理生态,而日本将大量从第三世界国家购买的矿产品藏在海洋里,也对海洋水质形成污染,破坏了海洋体系的平衡。为此,日本经常受到全球国家诟病。
近十几年来,日本实施了一些补偿性的措施,如日本现在更多发展高新技术,并且实施海洋循环经济战略;健全油污染防除体制、充实油污损害赔偿保障制度、加强海洋环保调研与技术开发以及对海上环境违法进行查处等。
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瞩目,在此过程中,海洋经济居功至伟。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自由港,自由港的特点是在成为全球重要的港口、海洋性战略枢纽的同时,贸易非常发达。这使其海洋经济主要以航运为主,临海工业、旅游为辅助。贸易的兴盛,使新加坡港口运输发达。同时,物流业所占比重日益重要,目前,物流业对新加坡GDP的贡献超过8%。
新加坡的模式是典型的港口兴市,而目前这种模式最流行的是在自由港的国家和地区,如香港、澳门、巴拿马等。
比较看来,美国模式最可为我国借鉴,即以大陆经济为主,致力于中西部振兴,而以海洋经济为辅;在大陆城市发展大众产业,而沿海除石化之外,多发展海洋医药、海洋能源等产业。
具体到山东,青岛等地最可借鉴美国模式。由于“大陆经济”的发达,海洋经济作为补充,在产业选择上,应该主要以高新技术为主。
能够借鉴新加坡模式的,主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港口城市,如作为欧亚大陆桥起点同时又是东部港口的日照。
海洋经济是蓝色经济的重中之重。就目前山东整体发展格局而言,一“蓝”一“黄”两大战略已经将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统筹在一起,突破菏泽、东西结合等战略的实施也进一步巩固了陆地经济的主体地位。如果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海洋经济发展之路,在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沿海城市更需要进一步探索。
进入“双核”时代的山东经济正在加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