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黄三角渔业科技喜搭新平台

2010-06-01 16:58:21   作者:记者 周传虎 特约记者 张信泽 陈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吕雪萍副市长(右)与鲁小兵副厅长(左)共同为中心揭牌

    5月27日,黄河三角洲海洋渔业科研推广中心揭牌暨综合实验楼奠基仪式在东营市垦利县举行。东营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雪萍,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鲁小兵,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处长徐峰,垦利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治颖,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技术开发处副处长王继业,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张利民等出席仪式并揭牌奠基。省科技厅、省海洋与渔业厅厅直系统、垦利县人民政府以及东营、潍坊、滨州等沿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水产研究所等代表参加仪式。仪式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科外处处长朱日进主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战略,已被纳入国家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省也将发展高效设施渔业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范畴。为加大海洋渔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开发黄河三角洲海洋渔业发展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渔民收入水平,带动地方海洋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海洋与渔业厅以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试验基地(东营)为依托,设立“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黄河三角洲海洋渔业科研推广中心”。该中心占地面积1000亩,先后已投资100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海参、鱼类、贝类、虾蟹类、头足类等实验区5个,约10000m2,标准化海参养殖示范池塘200亩,规划设计的3800m2综合实验楼已由山东省发改委批准即将开建。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鲁小兵在讲话中指出,黄河三角洲地区海洋渔业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心设立后,将紧紧围绕全省海洋渔业科研中心任务,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积极推行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理念与模式,共同服务东营地方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带动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张利民研究员介绍,该中心作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的重要现代海洋渔业科研推广示范基地,一方面要为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海洋渔业龙头企业提供良好的科研和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另一方面要依托其科技优势,更好地利用黄河三角洲丰富的滩涂资源,突破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制约,为海洋渔业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大力发展海参、对虾等优质高效海珍品养殖,向广大渔民推广应用新技术,推行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理念与模式,突破黄河三角洲地区现有的渔业格局,提升海水养殖档次和区域性渔业竞争能力,带动黄河三角洲海洋渔业经济发展。
  东营市海岸线长413公里,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占全省1/3,滩涂面积180万亩,占全省的2/3,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然而,由于区位条件、建市较晚、资源型产业较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东营市传统海洋产业产品结构雷同,初级产品较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资源大规模的开发面临着近岸海域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东营市海洋渔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是一所拥有50余年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历史、多学科综合性的省属重点科研机构,曾获得各项成果及奖励120余项,多年来为我省海洋与渔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以来,在东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规划建设了面积1000亩的科研基地。目前,基地承担着国家科技部政府间合作项目“海洋生物技术与渔业新品种”、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项目“黄河入海口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研究”、“黄渤海重点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安全评价及其监控体系技术研究”、省良种工程项目“优质高产抗逆贝类(牡蛎、缢蛏)良种选育”、国家海洋局和山东省创新项目“海水工厂化养殖节能减排新技术研究”以及省财政推广项目“‘东参西养’集成技术推广”、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奖励基金项目“短蛸人工繁育及养成技术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是我省海洋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平台。
  该中心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黄河三角洲海洋渔业发展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东营市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平台,提升东营市海水养殖档次和竞争力,为东营市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渔业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