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艰苦奋斗 自主创新 山东海洋科技60年

2010-01-12 16:40:35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编者按:2009年9月7日-23日,由省科技厅、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中央驻鲁、省属和地市三级媒体参加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记者科技行”活动,从滨州无棣埕口镇到日照岚山汾水镇,历时半个多月,走遍山东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宣传采访。在采访结束座谈会上,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山东海洋科技60年发展图。

    全国海洋科技看山东,山东海洋科技看青岛。建国60年来,山东海洋科技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成一句话:“60年披风踏浪,闯出了一条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海洋科技发展之路。”


海洋科技发展五大阶段


    60年间,山东海洋科技事业经过5个阶段的发展,凝聚了一支堪称国家队水平的海洋科研队伍,拥有国家队水平的海洋科研装备,同时做出了国家队水平的海洋科技业绩。
    第一,新中国成立阶段。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号角,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在青岛形成雏形。新中国第一批从事海洋科研的知名学者从海外、从国内四面八方汇集青岛。他们主要有三支团队,一是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张玺带领刘瑞玉、齐仲彦等人从北京集体落户青岛,与童第周、曾呈奎创建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会师;二是以林绍文、朱树屏为代表的上海中央水产实验所从上海整体搬迁到青岛,成为今天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前身;三是厦门大学海洋系唐世凤率领师生来到山东大学,与赫崇本一起创建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第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阶段海洋科研队伍基本成型,并真正开始了海洋调查。出现了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海带自然光育苗法、海带59-1新品种等新成果。1956年第一批海洋地质专家入住青岛,毛汉礼填充了水文研究的空白,赫崇本、唐世凤建立了物理海洋学科,方宗熙、李嘉泳等充实了海洋生物。1957年,中国拥有了第一条改装的海洋调查船“金星号”,随即,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建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大的几个系也组成了山东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一所从天津搬到了青岛。这一阶段最有特色的当属1958~1960年,国家科委成立以青岛科学家为主的海洋组,统一组织完成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海洋普查。
    第三,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个阶段海洋科技热情空前高涨。1978年年初,“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正式入学。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是使科学家焕发了青春。那一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海洋界有80多个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对虾工厂化育苗、海带筏式人工养殖、海湾扇贝的引种等技术成果开始在中国沿海落地开花。
    第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山东、青岛也分别提出科教兴鲁、科教兴市。1995年,国家出台了科教兴国的决定,山东树立了海洋科研国家队水平的地位,出现了一批国家队水平的科研成果,一系列重大海洋调查计划和重要技术突破都是这个阶段完成的,为日后海洋科研与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从2006年开始,我国海洋科技事业进入了自主创新的新阶段。2008年经济危机中,许多产业都受较大冲击,但是海洋产业增长了近20%,成为2008年增长最快的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海参养殖称得上是这一阶段的典型成果,最近三年中,海参产值从几个亿猛增到了200亿。大菱鲆从上市之初的300元一斤到现在的30多元一斤,这些都是彰显这一阶段科技作用的例子。当前方兴未艾的海洋新兴产业,都可以归入这一阶段。


六大海洋调查计划


    60年来,六次较大规模的海洋调查计划均从山东发起,进而影响全国,汇入世界海洋科技发展的潮流,树立了海洋科技大国的地位。
    第一,1958-1960年全国海洋大普查。从1958年开始,拉开了全国海洋普查的序幕。这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一次规模性调查,上升到国务院层面,目的就是了解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的近海基本情况。
    第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大陆架调查。在这十几年中,海洋普查延伸到了大陆架200海里处,目的是了解中国可控海域的资源环境状况。
    第三,1980-1986年海岸带大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全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进行了拉网式、地毯式的调查,目的是把海陆结合部,也是海陆相互作用对人类、对海洋经济影响最大的地区调查清楚。
    第四,1988-1995年海岛调查。对全国6000多个海岛从地质、环境、生物、气候、植被和未来发展等各方面进行了无一遗漏的调查,凡是高潮时水位达500平米的海岛均在调查范围内。   
    第五,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洋调查。大洋调查与海岛调查穿插在一起,其中备受关注的是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调查,除铁锰之外,还有一系列稀有金属,再加上富钴结壳,是调查计划的核心。从1980年至今,已经调查了20多个航次。1990年,中国获得联合国海底筹委会批准,成为全世界第五个先驱勘探投资开采国,拥有15万平方公里的专属勘探区。
    第六,极地调查。从1984年至今,共26次组团去南极,规模较大的北极考察有四次,在南极建立了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


三大国家公益性海洋调查目标


    60年来,我国初步完成了“查清中国海、探索四大洋、考察南北极”这三大国家公益性海洋调查研究目标,其中,山东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是先遣队和生力军。
    第一,查清中国海。中国邻近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实际控制能力,中国宣布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但如果按自然疆界划分,中国海土面积可以达到473万平方公里。从水文、地质到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基础资料,我国都已基本掌握,海底可燃冰、海底热液矿床等一些新生事物,38个新生代盆地等均已调查清楚。通过查清中国海,摸清了我们的资源家底。
    第二,探索四大洋。中国的海洋调查船从青岛启航,穿过中国近海,进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进行大规模、多学科的海洋调查,进行了横穿世界各大洋的环球考察。在一些国际公共海域的调查资料中,中国有了一席之地。
    第三,考察南北极。对于南北极,无论是和平利用还是将来人类瓜分南北极资源或地盘,中国都有了一席之地,我们插上了自己的国旗。中国人为极地科学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海水养殖五次浪潮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懂得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才真正开始了海水养殖。60年来,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浪潮:
    第一次,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海带夏苗培育法、筏式养殖、陶罐施肥、海带南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我国每年海带干品产量最高300万吨以上,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此后,裙带菜、紫菜、江蓠、羊栖菜等大型海洋藻类的育苗和养殖先后取得成功,使中国海藻养殖逐渐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海水产业。
    第二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 对虾养殖业自80年开始迅速发展,90年代初,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又成功引进了南美白对虾等新品种,使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迅速成为世界第一,上世纪最高年产量高达22万吨,养殖面积达220万亩,年产量约占全球养殖对虾的30%。近几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达到70多万吨,其中南美白对虾产量超过50万吨。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主打品种由本土的栉孔扇贝过渡到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的海湾扇贝,培育出“蓬莱红”杂交扇贝、“中科红”海湾扇贝等新品种,开发了扇贝春苗培育、深水筏式养殖等产业化技术。到目前为止,贝类养殖仍然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主要品种。扇贝、蛤蜊、牡蛎、贻贝、螠蛏等在全国海岸带广泛养殖,每年贝类养殖产量约120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位。
    第四次,世纪之交,以鲆鲽养殖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主要养殖品种有鲈鱼、梭鱼、六线鱼、鲷类、鲀类及鲽鲆类等,主要方式有港堰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室内工厂化养殖,以深水网箱、普通网箱和工厂化养殖为代表的集约化养殖快速发展,全国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超过70万吨。
    第五次,近年来,以参鲍养殖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自80年代开始,刺参、鲍鱼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不断技术新突破,产业化养殖在山东沿海全面展开,全省刺参养殖面积40多万亩,年产值100多亿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鲍鱼养殖面积3万多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五次浪潮中出现的三大引进品种和十大国内良种,使得中国水产养殖业在全世界赫赫有名。三大引进品种包括海湾扇贝、南美白对虾和英国大菱鲆,它们的成功引进得到了国内外公认,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是由山东人完成的。迄今为止,由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正式认定的10大海水养殖良种,全部产自山东,包括藻类五个(东方一号、东方二号、东方三号、荣福海带和江蓠981);虾类两个(黄海一号、黄海二号);贝类三个(大连一号鲍鱼、中科红海湾扇贝、蓬莱红栉孔扇贝)。


十大海洋新兴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十大海洋新兴产业,正成蓄势待发之势,将迅速成为全国沿海的支柱产业。这些技术基本上都在山东萌芽,然后逐渐走向全国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第一,海水养殖业。也就是耕海种湖,旧中国不会,是新中国的新兴产业,一举成为世界第一。
    第二,现代造船业。从过去的钢铁船到一些机械船,再到高精尖的特种船舶,当前,这一产业已经发展成一个高度技术集成的现代产业。
    第三,生物制品业。包括海洋药物、生化制品、海藻肥料等。生化制品种类特别多,包括保健品、功能食品、系列添加剂、中间体以及一些海洋生物酶催化产品等,现已经形成一个大的行业门类。
    第四,海洋精细化工。主要包括海藻化工、卤水化工和海洋涂料化工三部分,山东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五,新兴海水产业。包括海水淡化、海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海水、海水灌溉等。甚至海水蔬菜种植已经获得成功,现在逐渐开发“蓝色水稻”。青岛胶州湾东岸、西岸各10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正在积极推进,有可能成为全国领先的海水产业示范区。
    第六,海洋矿产开发。就山东而言,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矿、砂矿以及滨海金矿等。矿种齐全,资源丰富,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第七,海洋能源产业。包括风电、海电、生物质能源等。风电在山东的发展十分迅速,从滨州一直到青岛,风电规模都非常大。水动力能源中,潮汐发电有乳山白沙口,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目前仍正常运转的潮汐发电站。此外,波浪发电、潮流发电正在稳步推进。生物质能源正日益受到重视,海洋藻类从大藻到微藻,能源含量非常高,科技部已经正式立项863计划。
    第八,海洋工程产业。座落在青岛的中交一航局航务二公司有50多亿的产值,国际订单特别多。中海油在黄岛的海工基地,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能够满负荷运转。国家海洋局一所承担的中韩海底光缆架设设计,能挣5000万。港口、桥梁、隧道、炸礁甚至各国的围海造田等海洋工程的国际需求非常大。                      
    第九,装备制造业。山东也是全国海洋仪器装备的先进代表。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搞了几个国防装备,海信集团酝酿成立一个海洋装备公司,山东准备组建一个海洋仪器装备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所有力量,集研发、制作、展示于一体。
    第十,海洋社会服务业。包括滨海旅游、防灾减灾、环保产业等,是海洋新兴的重要领域,也是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领域。特别是包括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前景非常广阔,山东近海近几年来赤潮、浒苔、水母、海星暴发都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风暴潮、风暴浪、海雾、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海洋腐蚀、海上溢油等防灾减灾技术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