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优秀项目的创新“套路”

——2018年创新竞技行动计划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现场晋级侧记
2018-08-08 14:25:07   点击:
0

       “技术创新,关键要直击产业、市场痛点。”日前,在2018年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现场晋级活动中,专家评委之一、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刁乃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优秀项目之所以受好评,关键是在细分领域做出了突破性创新,切实解决了产业发展“顽疾”。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在该领域参加竞技的项目中,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利用,有的着眼于解决传统产业发展“顽疾”,有的热衷于开发利用新能源,还有的则致力于融合新一代新兴技术开创全新领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让山水更绿,让天空更蓝?什么样的创新最有效?在这场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比拼中,总结这些优秀项目的“套路”,或许可以探知一二。

       专研:创新升级,解决传统行业“顽疾”
       技术创新一般有几种思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开发新技术、融合集成创新。
获得该领域新锐组第二名的山东坤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直流蓄换热器、双温层逆运行节能设备”项目属于前两种。
       多年来,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燃烧利用率低一直是我国工业领域发展的“顽疾”。有数据显示,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工业燃烧炉的热量利用率要低约十个百分点。大量燃烧产生的烟气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致使能源产生极大浪费。我国作为传统能源大国,解决这一问题尤为迫切。
       “与其在后期将所排放的CO2进行二次回收利用,不如从源头就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排放。”该项目负责人孙学贤说,项目着眼点在于通过创新工业炉蓄热装置提高燃烧效率来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
       “传统交流蓄热装置存在‘只能应用于对称型炉体、炉内气压易剧烈波动产生紊流、安装改造工期长费用高,只适用于20%的燃烧炉’等问题,该项目采用直流蓄热装置,不受炉型限制,气压相对恒定,安装改造工期短费用低,可用于所有燃烧炉。”孙学贤说,以30万吨环形炉为例,直流蓄热装置每吨可节省燃气16m3,每年可节省燃气成本1440万元,减排9500吨CO2。在钢、有色金属、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砖等五大行业中,目前直流蓄热设备的应用缺口达75%,潜在市场价值达4500亿元。
       “科技创新,就是要针对行业痛点,切实解决发展需求,这也是投资机构最关注的。”专家评委之一、海右基金总经理李铭表示。
       同样通过专研一个领域新技术提高节能效率的还有淄博京科电气有限公司的“开关磁阻直线电机及控制系统节能技术”项目,该项目产品不仅解决了传统电机不能频繁正、反转及启动、停止的难题,且其启动电流仅为额定的30%,远远低于“普通电机是额定的5-7倍”的标准。

       融合:让新兴技术“跨界”发挥作用
       与上述项目通过改造技术解决行业“顽疾”不同,获得该领域新锐组第一名的淄博齐盛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石墨烯陶瓷智热新材料”项目是通过融合电力学、热力学、材料学技术,集建材装饰、养生理疗、发热取暖于一体,以健康、环保、节能、便捷为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创新了制热方式。
       该项目创新之处在于采暖层集成于瓷砖之下,是真正的“自发热”。瓷砖下面不用再铺设复杂的水管、电缆等,可直接摆放于地面,减少水泥砂浆可达50%。相对其他地暖设备和空调制暖器,该产品在大大减少人工与材料成本的同时,通过使用“远红外线芯片”,瓷砖每平方米每小时仅需0.016度电,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产品还采用了互联网+技术,可实现每个房间单独控温。”项目负责热盛业军介绍,由于铺贴方便、成本较低,该产品能很好地解决边防哨所、别墅等个体建筑和无集中供暖地区的供暖问题。
       在竞技现场,记者注意到,盛业军刚一路演完,就有风投机构争相与其对接求合作。
       “创新不一定非要颠覆、高精尖,关键要切实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赵学波说,该项目用巧妙的思路融合了多领域的现代新技术,切实解决了目前市场产品的短板问题,符合用户需求,“这就是受市场欢迎的创新”。
       与盛业军的思路异曲同工,DBI深度建筑智能团队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空调系统实时优化控制”项目是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空调节能。
       据介绍,优化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提升能效、更换高效设备等传统的空调节能方法要么仅限于楼宇设计阶段实施、效果无法保证,要么成本奇高,节能效果有限。该项目负责人刘鋆逸说,其团队采用的思路是在软件层面做文章——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探索环境习得控制中央空调系统的最节能方法,优化控制方式,提升运行效能。该方法在楼宇生命周期中任何阶段都可以实施,且几乎没有初期投入,成本低。
       据悉,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总面积约为52317万m2,此类建筑空调能耗约为80kWh/m2,全年全国绿建总空调能耗超过400亿kWh。
       “节约能源即意味着保护环境。”刘鋆逸说,仅绿色建筑,假设全部实施该方法,每年可节省耗能80亿kWh。
       “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创意,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都将为绿水青山建设,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的动力源。”刁乃仁表示。
       谈及有效创新,刁乃仁建议,企业或团队开展自主研发的同时,也要注意核心技术的保护,从创新到成果转化,要全面布局。同时,还要考虑所创成果的应用条件,避免成本过高对用户不适用。

       手记——
鼓励创新,“开放”的步子不妨迈得再大些

       DBI团队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空调系统实时优化控制”项目凭借其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新技术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采访中,刘鋆逸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能在济南落地,其实并不容易。
       他说,项目研发刚成功时,应邀在美国硅谷参加一个人工智能领域的峰会。会上,广东、深圳、北京等国内一线城市的招商人员都一直紧跟其后,抛出各种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争抢他的项目。
       “我家在山东,还是想为山东做点事情。”刘鋆逸说,当时可谓是顶住“诱惑压力”来了山东。
       据介绍,该项目核心技术是刘鋆逸与美国卡耐基梅陇大学博士团队共同研发的。其核心团队成员均是世界人工智能领域顶尖水平的科研人员:DBI首席科学家、美国卡耐基梅陇大学智能建筑控制博士张志昂,美国Ghafari Associates暖通工程师潘宇琦,美国卡耐基梅陇大学楼宇人居环境博士、数学博士……刘鋆逸告诉记者,其合作伙伴、团队核心成员张志昂是美国卡耐基梅陇大学智能建筑控制实验室专家。通过这个项目的研发,张志昂及其实验室整个团队都被刘鋆逸“挖”回了山东。
       谈及在山东发展的感受,刘鋆逸说,最终来山东,确实经过了一番挣扎。“项目现在发展不错,但起步时很艰难。如果当时融资更顺畅,有更好地支持,落地会更顺利、发展会更好。”他说,对很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者来说,关键在于起步,需要一个好的孵化土壤和成长环境。刘鋆逸认为,在鼓励创新上,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山东的差距主要在于不够“开放”。
       他认为,在政策层面上,山东与其他发达地区并没有多大差别,关键在于观念和环境氛围。
       刘鋆逸说,南方给人的感觉是的的确确“求贤若渴”,山东在这方面的观念、方式相对较为“保守”。如果思想观念能再开放一些,招才引才的方式再积极一些,投资能再“看得更远”一些,许多真正好的项目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就能为我省的新旧动能转换储备更多优质“生力军”。
刘鋆逸的问题其实也是当前我省很多创新创业者面临的问题:由于被融资“卡脖子”或被环境制约,项目研发成功后难以快速转化落地发挥作用。
       “山东目前的环境正在逐渐向好,希望今后还能更加放得开一些。”刘鋆逸说,此次参加竞技行动计划就是为了借助这个开放的平台对接好的资源,让项目有更好的发展。
       采访中,有一点让记者很是惊讶:DBI团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九零后。从他们目前的创新来看,其未来发展不可限量。像DBI团队这样的人才、团队正是我省创新发展亟需的人才资源。如何吸引这些人才来山东,如何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来山东,正是当前我省在着力探索解决的课题。
       7月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和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就曾率领我省党政代表团专程赴广东、浙江、江苏“取经”。在随后召开的山东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会议提出,山东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要放到全国、全球发展的大坐标和大格局中,要让引进来的资本、技术、人才、市场、观念、管理等要素,与山东既有的优势资源重新优化组合,创造出新的活力和效率,裂变出巨大的新动能。
       “通过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及目前正在开展的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在鼓励创新上,山东目前的整体环境正越来越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赵学波对记者说,作为高校科研人员,他切实感受到了变化——山东目前不仅更加注重企业创新,对基础研究也越加重视。“这是个好的转变,好的开始。”谈及山东的未来创新,赵学波提出,相比发达地区,我们创新的着力点应该是“特色”。“要比就比特色、品牌。要在全面开展创新的同时,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做靓优势品牌,就像杭州阿里巴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