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领导、科技局、涉海科研院所代表接受记者采访现场
许多人都认为日照是一座新兴城市,因为这里直到1989年才建立地级市,1992年设立区带县。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日照并非“无根”之城。根据《世界史便览》(牛津大学出版)记载,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日照两城是亚洲最早的城市。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有了“日照”之名。日照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莒文化是山东三大文化之一,历史名人姜尚、刘勰等均出生于斯。
其实,作为山东半岛“南翼”鲁南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日照的发展早已变得举足轻重。9月17日,记者一行入住日照魏园山庄,“初光”之下静观日照之“海”。
中国的“金腰带”
因生态优良,适宜人居,日照素有“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之美誉,并以“蓝天、碧海、金沙滩”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这里观海。在日照100公里的海岸线中,64公里为优质金沙滩,负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6万多公顷,滩涂5000公顷。日照腹地资源丰富,陆向直接腹地涵盖鲁南、豫北、晋南、陕西关中等,间接腹地包括中原、西北广大地区,有中国的“金腰带”之称。同时,日照位于正在崛起的泛黄海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可谓“两港通四海,一线系亚欧”。作为鲁南经济带唯一的海港城市,日照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照港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运输口岸、集装箱支线港、第二大煤炭输出港和最大的散装水泥中转港,同时也是山东省首家上市港口,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钢铁、浆纸、能源、机械、石油化工、粮油加工等产业为重点的临港工业体系。
近年来,日照市通过加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80余所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落实、推进重点合作项目180多个,建立各类示范基地、示范点50多处,中试基地40多处,全市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进行了产学研合作。目前,日照市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个,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清大华创(日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采访中,日照市副市长徐清认为,日照市蓝色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难得的机遇,特别是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被列入国家和山东省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最终将形成每年20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以日照为核心的鲁南临海产业区已被列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晋中南煤炭外运铁路大通道出海口已经确定在日照,建成后将有每年2亿吨的煤炭从日照下水。日照市将紧紧抓住这些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和“双轮驱动”,加快推进“港城、港带、港桥、海陆”一体化进程,大力开发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资源。
“一带、三轴、八园”支撑日照蓝区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日照给自己做了四个定位:
——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依托港口,发展壮大临港工业,打造重点产业集群板块,搞好产业布局,形成技术水平较高、具有日照特色的蓝色产业集群。以做大做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重点,集中培植钢铁、汽车、浆纸、石化、船舶、能源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临海工业,建成全国重要的钢铁、浆纸、石化、船舶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鲁南临港产业区隆起带和山东半岛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
——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新亚欧大陆桥水陆联运重要中转港。充分利用港口的综合运输优势,积极发挥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作用,强化集海关、商检、边检、海事、港航、信息、政策服务、咨询、货代、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一体的现代航运业服务,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依托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港口等重要物流节点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强化铁矿石、煤炭为核心的大宗干散货运输体系,打造以原油为核心的石化运输体系,培育以先进码头和现代管理为依托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建设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争取设立保税港区,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推动文化与旅游一体发展。开发优势海洋旅游资源,打造金沙滩之旅、渔家乐之旅、民俗之旅、海洋文化之旅、绿茶文化之旅、健康娱乐之旅、山海休闲度假之旅等特色项目和知名品牌,不断丰富滨海生态城市内涵,着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人居文化,成为全国领先的生态宜居城市、阳光度假海岸和水上运动之都。
——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着眼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依托大学科技园、日照软件科技园和重点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洋应用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海洋应用技术推广,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海洋开发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为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由此,日照市确立了“一带、三轴、八园”的空间架构:
“一带”是指以日照、岚山两港为核心,沿海岸线及204国道与同三高速公路南北两翼展开,形成一条沿海蓝色经济带,分为南部港口和现代制造业集聚带、中部临港产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北部旅游度假、科技研发集聚带,重点发展现代渔业、临港工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利用、保税物流、滨海商务等特色经济。
“三轴”是由沿海和沿路产业带所形成的南、中、北三条产业发展轴。南部产业发展轴依托岚枣高速公路和岚山疏港大道,以钢铁、石油化工等临海重化产业为主,形成积极向鲁东南地区辐射延伸的临海产业轴。中部产业发展轴依托日东高速公路和335省道,向东联系日照港,向西联系鲁西南和相邻内陆地区,建设临港工业配套基地,加快培育粮油加工、浆纸和印刷包装、临港物流等重点产业,形成港口及临港工业向内陆辐射转移的主要轴线。北部产业发展轴依托334省道,由五莲工业园经潮河延伸至海链接而成,形成以机械制造和轻纺等产业及五莲山与北部海滨旅游产业为主导的重要经济发展轴。
“八园”就是以日照经济开发区、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岚山经济开发区、莒县工业园、五莲工业园和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突出各自发展定位,逐步形成特色明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产业聚集,港口区、工业区、高新区、保税区、旅游区、高端产业和人才聚集区互动,多点向内陆辐射延伸的鲁南临港产业区发展新格局。
在蓝色产业重点上,日照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坚持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城乡发展统筹布局、生态环境统筹优化,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做高做优海洋科技、做新做活海洋文化、做精做特滨海城市、优化提升海洋生态五个重点,着力发展钢铁及配套产业、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汽车及海洋装备制造业、浆纸及印刷包装产业、粮油加工业、木材加工业、高新技术和海洋新兴产业、现代物流和国际商贸业、以滨海旅游为主的综合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十大产业。
“蓝色”考核形成“蓝色合力”
根据《中共日照市委、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意见》,日照市将以海洋产业为重点,提升资源开发的关联度、延伸性和带动力,积极推进海陆产业统筹发展、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
在海洋经济方面,以现代海洋渔业为基础,以临港工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港口对临港产业的集聚作用和对腹地的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蓝色经济发展体系。
在海洋科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主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临海、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站和企业研发中心。
在海洋文化方面,努力开发日照“昨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和“明天的文化”,加快海洋文化建设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滨海城市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坚持以海洋特色的新理念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编制鲁南临港产业区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暨城市中心区设计规划,体现海洋意识、海洋特色。
在海洋生态方面,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全面落实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权属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严格把好用海关口,保护好珍贵的“蓝色国土”。特别要严格保护岸线资源,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海洋与海岸带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持续开展海洋生物资源修复行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海洋牧场”、“海底森林”和各类海洋保护区建设。
为此,日照市制订了一系列蓝色经济区建设配套措施。在确立了日照蓝色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基本框架、空间布局和重大举措,并明确规划实施步骤,划分实施阶段,建立严格的规划落实体制机制之后,注重搞好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省海岸带规划、日照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港口规划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之间的衔接,做好区域产业对接与融合互动,统筹港口与城市、海洋与陆地、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海陆一体、产业优化、布局科学。为强化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支撑,实施“125”科技创新企业工程,根据日照市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句,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建立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日照市蓝色经济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暨鲁南临港产业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规划建设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的蓝色经济发展报告制度,每季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蓝色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重大项目和主要推进措施,及时对蓝色经济发展进行调度,并将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制定科学高效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