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威海:“海外山东”的桥头堡

2009-11-03 18:22:57   作者:记者 周传虎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海岸线长985.9公里,约占山东省海岸线长的33%。这个以合欢为市树、以桂花为市花的城市,因其毗邻朝、日、韩而聚集了大批在这里常年居住的外国人。除了与其它沿海城市一样拥有丰富的海鲜之外,威海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境内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上,有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地刘公岛、秦始皇东巡过的“东方好望角”天尽头、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圣经山、凝聚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赤山法华院、亚洲最大的天鹅栖息地天鹅湖、大东胜境铁槎山、天下第一滩银滩、母爱圣地大乳山等自然、人文景观。
  在今年7月9日召开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科技工作座谈会”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戴桂林教授依据大海洋生态系的理念提出了构建“中日韩次区域国际生态合作发展试验区”的设想。而在9月18日召开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山东社会科学院郑贵斌副院长又进一步提出了打造“三个山东”(海上山东、陆上山东、海外山东)的构想。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中,威海无疑是打造“海外山东”的便捷窗口。


“产学研”成海洋科技创新主动力


  近年来,威海市以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为契机,不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威海市委、市政府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目前在海洋科技开发方面与全市各级政府、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涉海院所达到40多家,常年合作的高层次涉海专家100多名,形成了技术股份型、试验基地型、科技顾问型、联合攻关型、教学与实习基地型等灵活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了“院所专家+本地科技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有机结合的“三层”海洋科技创新队伍。
  同时,威海市借助产学研合作,不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以寻山、好当家、泰祥、黄海造船等企业为依托,积极鼓励企业与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海洋研发机构,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充分利用中科院山东技术转化中心威海中心、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分校和首批院士工作站的桥梁作用,促进院所与地方的结合,培育海洋科技产业新的增长点。据了解,通过产学研合作,威海市累计引进、实施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海洋科技计划400多项,取得重大、重要海洋科技成果500多项,其中仅实施包括国家海洋“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近50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近200项,解决了一大批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


“蓝色”高地势头强劲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经过五年多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海洋生物增殖养殖学、海洋生物制品与药学、海洋微生物学、应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优势领域。特别是2008年6月成立威海市海洋研究院以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水生生物保护方面、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制品与食品安全、海洋微生物的资源库建设和新种鉴定等方面研发出了一系列先进成果,如新西兰鲍引进与全年可控育苗技术属于世界首创、国内唯一。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院长、威海市海洋研究院院长梁振林介绍,“山大威海分校目前是济南、青岛、威海三位一体,我们致力于建设‘中国的加州大学’,作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任务就是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梁院长同时认为,企业是人才和技术的载体,应该重视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成立于1987年,经过20多年的积累,先后引进了12位“两院”院士,建立了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中心、中国欧盟(威海)膜技术合作研发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海洋环境研究所、船舶设计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形成了诸多优势特色领域。该校海洋学院院长闫培生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围绕着海洋资源利用、食品安全检测、新型电镀防腐、城市水资源健康利用、工业污水处理、近海污染防治、海水淡化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在南极微生物方面,我们正在与国家海洋局一所合作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冰盐囊中南极冰藻胞外冰活性物质的研究;在封闭式海水养殖水处理方面,我们在富集、驯化的基础上,已经筛选出亚硝化细菌4株,硝化细菌3株,并从中筛选出高硝化能力的细菌3株,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坐落在荣成市的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下辖的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水产养殖区是全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该公司副总裁唐聚德告诉记者:“多年来,好当家的努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全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特别是苏山岛20万亩深海养殖项目是好当家目前全力推进的重点项目,其面积之广、工程之大首开国内深海养殖先河。第二是研发海洋食品,掀起‘即食’潮流,2005年好当家食品研究所与山东省科学院共同研制开发的国内第一枚即食鲜海参,引起了海参食用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三是不断加大质量控制投入,保障食品安全,好当家海翔食品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已经取得国家实验室认证,并被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评定为可以开展对社会检测服务的社会实验室。”
    寻山集团有限公司是以海水育苗、养殖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集团副董事长慈国文介绍,集团确立了“在确保海上养殖业做强做大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公司投资1亿元成立的凯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鲜海带深加工技术中试和产业化应用的专门平台。当前,寻山集团正以荣成港东迁为契机,投入巨资努力打造一个涵盖“大交通、大口岸、大物流、大市场”的港运产业龙头,培育一个新的临港产业集群。
    从20世纪80年代,由一个村办企业发展到今天,威高集团已经成为威海市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的代表企业之一。“洁瑞”被中国品牌研究院确定为中国医疗器械第一品牌,目前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唯一的驰名商标。集团研发管理部经理杜兰平介绍,公司有60个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20个产品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火炬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示范化工程项目,高新技术产品达到80%以上。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专用打印机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是《热打印机通用规范》国家标准、《馈纸式扫描仪》国家标准的唯一的主要起草单位,也是国内唯一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专用打印机核心设计、制造技术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助理荣波告诉记者,新北洋自主开发的4大系列50余种产品远销欧洲、北美、亚太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是民族专用打印机行业的领跑者。
  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位于胶东半岛东端的石岛管理区。公司副总经理赵建平介绍,自1999年改制以来,10年间公司销售收入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现在公司手持船舶订单交船期到2012年,其中多用途重吊船手持订单量全球第一。
  在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记者感受到了威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威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兼区科技局局长李耀华介绍:“200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产值的73.5%,在打造蓝色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背景下,我们计划到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85%以上。”

“五区”“六地”打造威海“蓝区”


  采访中,威海市科技局副局长崔继泽告诉记者,威海市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开发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尤其是近年来,威海市海洋科技力量不断增强。目前,与威海市合作的两院院士达到40多名,建立了5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4家,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根据《中共威海市委、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威海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定位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与韩国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对于威海蓝色经济区的空间布局,《意见》划分了现代渔业经济区、港口服务功能区、临海加工制造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滨海生态保护区五大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规划了以海洋“三品”为重点的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船舶修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千公里幸福海岸为载体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以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镆铘岛石化项目为主体的现代石化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
  “当前,荣成市正在努力打造具备高端产业聚集、科技创新示范、资源利用样板、对外开放窗口和生态环保典范五个内涵特征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在产业上,我们侧重于现代渔业及食品和生物技术、修造船及零部件、特色滨海旅游港口物流等。为此,我们也制定了加强生态保护、构建智力支撑、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政策引导和加强组织领导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荣成市科技局副局长王世武介绍。

威海市科技局副局长崔继泽畅谈威海“蓝区”建设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院长、威海市海洋研究院院长梁振林谈大学在

“蓝区”建设中的作用

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建平向记者介绍公司发展情况

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唐聚德接受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