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专项项目81个,获资金扶持5281万元;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80项,引进、转化科技成果300余项;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家;270家企业和8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了对接;预计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将达33%;......”一组组数字,像一串串跳跃的音符,奏响了济宁经济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强音。2009年,依靠科技创新,济宁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转型,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了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抓大项目引领创新
济宁牢牢抓住推动科技创新这个主题,积极促成产学研合作、科银企合作。尽力为科技型企业在税收、贷款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为企业提高研发水平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积极邀请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两院院士,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智力支持,提升项目技术水平和质量档次,为企业申报高层次科技专项打牢基础。截止目前已争取国家级科技专项22项,资金3525万元;争取省级科技专项59项,资金1756万元。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榜上有名,创历史最好水平,提前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目标。在市级科技计划中,突出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的实施,拿出960万元,扶持12项科技项目。
搞大合作推动创新
在今年5月的全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济宁市适时启动了千名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力争3年内组织动员市内外10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选择100项技术和成果在企业推广应用,组织1000名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吸引1000名大学生到企业开展见习实践活动,建立100家专家服务工作站和产学研合作基地。目前,已有270家企业主动和国内的8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吸引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研发,加快成果转化,提升管理水平。
针对济宁没有理工类高校,仅有3家省级科研院所的现实,政府牵头组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在今年5月召开的山东大学与济宁市政府科技合作对接洽谈会上,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带领8个学院的院长和50多名专家教授来济宁开展对接洽谈,签署山东大学与济宁市政府共建“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济宁建立分园等9项科技合作项目协议,随后山东大学又派6名专家教授到县市区挂职科技副职。10月,举办了济宁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院地科技合作推进会。中科院16个研究所的41名专家与济宁100多家科技型创新企业进行对接洽谈,签订了16项合作协议。
建大平台支撑创新
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是济宁市科技局倾力打造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之一。目前该院正在加紧运作,建成后将成为济宁市最大的高端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全面加强济宁市与中科院和有关高校的合作。目前济宁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在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内共建“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数控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全市引进的第一家国字号研发中心。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济宁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家;今年新增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达到6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5家,占全省总量的10%以上;全市园区孵化器面积总数达到40万平方米,在孵项目达到600个以上。全市科技中介机构达到420余家。
大项目、大合作、大平台培育出了大成果。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扶持下,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毛纺、棉纺技术双双打破世界纪录。该项目获建国以来济宁市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济宁市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刘 灏 杨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