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发展指标是怎么来的?
近日公布的《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确定了9个具体的量化指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驱动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突出对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引导。这些指标的设置一方面体现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衔接,另一方面体现创新性,充分考虑“十三五”阶段性特性。
其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6个指标是延续山东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指标;《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6个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指标是参照《“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兄弟省份做法新设置的指标,以更好反映参与全球技术竞争的能力。
在指标具体目标值的确定上,均根据我省“十二五”的发展基础和“十三五”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其中,研发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个指标略高于国家目标,分别达到2.6%和14件,以更好体现我们的发展优势;科技进步贡献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等3个指标与国家指标持平,分别达到60.5%、1.1%和60人年,以尽快缩小与先进省市的差距;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高新技术企业数和产业产值占比等4个指标根据我省实际测算,分别达到1000件、800亿元、8000家和38%。
●科技创新规划编制有何特点?
据介绍,《规划》其编制工作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充分对接总体规划。在《规划》思路、任务部署上充分对接省“十三五”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规划安排上,把支撑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和前瞻部署。围绕加快实现创新型省份建设这一总目标,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路径等多方面进行系统部署,着力构建高效的创新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注重把握科技和发展趋势,加强对关键技术研发的前瞻部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注重问题导向。瞄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聚焦我省科技创新短板,对标与先进兄弟省市的发展差距,准确把握我省“十三五”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四是注重引领性和可操作性。在任务部署和发展目标设定上,既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形势,注重任务和目标的可落实、可实施;又着眼我省发展优势和潜力,聚焦未来五年有基础、可突破的重点方向,体现对未来发展的引领。
●建设创新型省份,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六大主要任务,成为我省下一步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这六大主要任务包括:
一是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形成企业创新活跃、高校院所创新能力强、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基地和平台布局合理、产学研用协同高效、服务支撑有力的创新组织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具体包括:加快构建普惠性的企业技术创新引导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巩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主权,加快建设一流的现代科研院所,支持高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协同为纽带、服务为目的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教协同创新,发挥源头创新主力军作用等。
完善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布局。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龙头带动作用,布局建设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我省。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完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共性关键技术中试平台、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在内的创新平台体系。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规划》提出加快构建支撑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技术体系,提高科技供给质量。重点包括在海洋科学、农业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布局重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前瞻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组织实施透明海洋、精准农业等16个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三是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新高地。根据《规划》,山东半岛国家自创区、黄三角农高区、济南青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建设进城将进一步加快,引领和带动全省区域创新水平整体提升。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十三五”末,我省将实现17市国家高新区全覆盖,产值过千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20个左右。
四是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规划》要求,大力培育发展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业链条,构建全省统一的技术市场体系,推进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培育多元化创新创业主体,打造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发和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创造工程和专利运用促进工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十个一百”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工程,加强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要素集聚化、载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资源开放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五是构建开放融合的科技合作新格局。《规划》要求,要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与沿线国家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同时,要全面落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有关著名高校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建设中科院山东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深化与国内大院大所和大型企业全方位合作。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