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科技信息报》、科技日报山东记者站共同组织评选的2014年度山东省十大农业科技新闻日前揭晓。它们是:
1.“渤海粮仓”迎来第一个丰收季
2.《山东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纲要》咨询论证会在北京举行
3.赵振东:麦田守望者
4.登海种业刷新两项全国高产纪录
5.山东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模式提升创新驱动力
6.“水生态文明试点科技支撑计划”启动
7.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海洋经济腾飞
8.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取得丰硕成果
9.盐“窝窝”长出金“疙瘩”
10.“12396绿色之声”对农直播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开播
据了解,此次当选的十大农业科技新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反映了我省农村科技工作亮点。如“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等;二是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大。当选新闻主要是来自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三是新闻涵盖了农业、林业、水利等农业各领域。如水生态文明试点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海洋经济腾飞等;四是当选新闻既有本年度重大科技新闻事件,又有新闻人物,涉及到了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创新性工作的各个方面。这些新闻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反映了我省一年来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必将对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挥积极作用。
2014年度山东省十大农业科技新闻简介
一、“渤海粮仓”迎来第一个丰收季
针对我国环渤海地区的5000多万亩盐碱地,2013年4月,国家开始实施“渤海粮仓”工程,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天津四个环渤海省市的数百名科技人员,组成二十多个技术研发和攻关团队,研发盐碱地治理技术。其中,李振声院士选育出了专门用于盐碱地种植的耐盐小麦品种——小偃系列,试种后增产20%以上,并在环渤海地区大范围推广。中科院研制出了特殊的微生物菌肥,可以让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切断土壤里往上返盐的毛细管,大大降低了耕作土层的含盐量。“渤海粮仓”工程实施一年来,依托种、肥、土、水的改良创新技术,有500多万亩盐碱地实现了改良、走上增产之路,百姓实现了增收。未来,“渤海粮仓”项目将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
二、《山东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纲要》咨询论证会在北京举行
12月12日,山东省科技厅委托中国工程院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山东省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纲要》进行咨询论证。专家认为,《山东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纲要》作为推进山东全省现代种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很具前瞻性。
《纲要》提出,山东将利用5-10年时间,重点在50个优势和特色领域,实施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现代种业企业培育、种业创新团队培养和种业创新平台能力提升等创新工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同步发展,建立统筹规划、经费稳定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模式,培育新品种120个以上。
三、赵振东 麦田守望者
新闻讲述了被誉为“麦田守望者”的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院士,虽已72岁高龄,却依然满脑子的“异想天开”,时刻准备迎接新的奇迹。他潜心小麦遗传育种研究30年,坚持“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和“优质专用到优质兼用”的小麦育种理念,创建了“优质高产”和“超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济南17、济麦19、济麦20和济麦22等大面积推广应用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在协调品质与产量、超高产与广适性矛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近十年来成为黄淮麦区的主导品种,在山东年均种植面积占50%左右。曾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该新闻得到了省长郭树清批示。指出,农科院要为赵振东院士这样的人才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省直部门要关心支持农科院的改革、发展。
四、登海种业刷新两项全国高产纪录
近日,全国玉米栽培学组有关专家对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紧凑型夏玉米百亩方、十亩方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李登海选育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登海618”创造了全国百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登海661”刷新了全国十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
依据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玉米学组2005年8月联合制订的“关于玉米高产、超高产田间测产验收办法和标准”,10月18日至19日,全国玉米栽培学组有关专家在莱州市对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紧凑型夏玉米高产攻关田进行了实地测产验收。最终验收结果表明,李登海选育的紧凑型高产早熟杂交玉米新品种“登海618”,面积102.60亩,亩产为1151.65公斤,创造了全国百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中矮秆大穗型玉米品种“登海661”,面积10亩,亩产1335.81公斤,刷新了全国十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
“这是继2013年‘登海618’亩产高达1511.74公斤、刷新我国春玉米高产纪录之后,登海种业再次实现夏玉米高产纪录重大突破。”登海种业高科院副院长唐世伟说,从1972年至今,登海种业一直沿着“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一生追求的道路前进,进行夏玉米高产攻关和夏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的科研工作,在全国率先育出了亩产达700公斤、900公斤、1100公斤、1400公斤、1500公斤的高产玉米杂交种,7次创造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一次创造我国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五、山东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模式提升创新驱动力
山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立足全省优势产业,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的界限,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建立纵横联合、交叉协作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提升农业创新驱动力。团队建设实施五年来,加速推进了科技人才与生产、科技与产业的紧密融合,一种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初步成型。目前,山东已建立起19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基本覆盖了全省农业、畜牧、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专家已超过1800人,吸纳了93个农业科研、教学和龙头企业广泛参与,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0%。
六、“水生态文明试点科技支撑计划”启动
2014年9月29日,山东省水利厅在济南召开“水生态文明试点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启动会议。
“支撑计划”拟用三年时间,投入9000万元,由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总牵头,联合15家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共同组成研究团队,系统研究水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大科技问题。山东省水利厅党组决定组织实施“支撑计划”,目标是为济南市评判、预测、调整水系、城市及生产力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为济南市实现“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提供技术支撑,为北方城市乃至全国培育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示范。召开这次启动会议,标志着“支撑计划”由筹划准备阶段转入全面实施阶段,吹响了科技力量大集结、大攻关的号角。王艺华厅长要求,要确保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要成果,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力争创造出一个有大作为、有大效益、有大影响的成功范例。
七、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海洋经济腾飞
山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重大项目实施顺利,2013年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产值151亿元,销售收入118亿元,税收20.2亿元。培育4家年产值过20亿元的大型海洋生物企业集团,6家产值过10亿的海洋生物企业集团,19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中型生产企业和35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型企业研发中心。形成4个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海洋观测和水质监测装备产品。建立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相关领域等平台5个。修复2处典型海域受损岸段。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投入45.1亿元,申请专利928项,技术成果转化119项。在区域示范项目的辐射带动下,全省建设海洋特色园区65个,集聚4699家企业,海洋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900多亿元。
八、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取得丰硕成果
12月23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林业厅在发布会上通报了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成果。为了摸清山东林木种质资源状况,为保护种质资源和良种选育服务,2011年-2014年,山东省开展了第一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对省内的野生树种、栽培树种、古树名木、引进树种等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此次调查各级财政投入2735万元,组织了林业系统和山师大、山农大、青农大、鲁东大学、山大威海校区等5所高校的调查队伍159支,调查人员1150名。共调查样地4043个,调查线路2973条,踏查村庄等9.5万个,制作标本8.5万份,填写表格28万份,采集图片40余万张。
调查显示,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共计91科276属946种,其中,野生树种375种,珍稀濒危树种77个,古树名木共计184个种349606株。调查中发现疑似新种12个,已定名枣庄菝葜、白花葛藤、大果豆梨、枣庄八角枫和凤凰山野豌豆等5个;山东新记录1个科,乌毛蕨科,4个属,类芦属、花点草属、兜被兰属和狗脊蕨属,毛叶三裂绣线菊、蒙古荚蒾、美丽茶藨子等25个种。这些新种和新记录种具有重要的观赏、科研和经济等利用价值,可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基因。
九、盐“窝窝”长出金“疙瘩”
毛坨村是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一个出了名的“碱窝窝”、贫困村。7年的时间,青岛农业大学开拓出的“毛陀模式”,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发生了让人不敢想象、甚至不敢相信的巨大变化——“碱窝窝”上长出了绿意诱人的蔬菜,人见人愁的重盐碱地上建起了一座集研发、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
2008年10月,学校与利津县政府签署《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书》,成立“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12月,学校与毛坨村合作共建了“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后又建设成为“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
自2008年以来,青岛农业大学派出一批批专家教授长期驻村,与毛坨人吃住在一起、流汗在一起。经过7年的建设,“建在村里的研究院”不仅实现了现代农业技术与广大农户的零距离,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科研成果研发与推广的距离,建成以盐碱地改良、上农下渔、无土栽培、稻鸭共生、耐盐林果、粮油栽培等六种生产模式为主的盐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被人们称为“毛坨模式”。 从毛陀村走出的“毛陀模式”在东营产生了强烈的“毛坨效益”,目前已辐射到了除广饶县之外的东营各个县区市。
十、“12396绿色之声”对农直播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开播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进一步发挥科技部星火科技 “12396” 热线公益服务的作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山东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齐鲁网,创新服务模式,将省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音视频服务功能、“12396” 热线、山东广播电视台绿色之声有效融合,联合打造了“12396绿色之声”对农直播间。通过新闻媒体直播,将农业专家解答的问题直接传递到千家万户,改变了传统热线一对一模式,实现了“一对十、一对百、一对千、一对N”的服务模式。按照山东广播电视台直播间建设标准,“12396绿色之声”对农直播间于3月24日首播,全球实时同步收听、收看。目前,节目已成功播出60余期,同时开通了微信、微博、QQ群等功能。
《12396绿色之声》对农直播间自开播之日起,就拥有大量忠实的听众、观众。在山东全省周一13:00-14:00首播和21:00-22:00重播时段均能位居同时段所有节目收听率的前十名,在节目播出的两个时段都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山东广播乡村频道在全省农村主要电台的平均收听率与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三,依托强大的频道平台、栏目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96绿色之声》对农直播间是实现单次节目音视频直播、点播突破12000人次,影响力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