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2-11-13 23:30:21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即墨市委书记刘赞松、即墨市政府市长郑德雁到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视察

    即墨市科技工作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中心,以争创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为抓手,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为加快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三年,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86项,争取国家、青岛市科技立项48项,争取上级科技资金近4000万元;专利申请4550件,授权1382件,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市)前列;有22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省和青岛市创新型企业,8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54.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1.1%。即墨市连续2届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并被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市)专项行动计划 、全国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市)。
    一是抓好科技孵化器,助推蓝色硅谷建设。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是青岛和即墨两级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规划,今后五年即墨市将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现代产业等领域规划建设500万平方米孵化器。为此,即墨市科技局牵头制定了《即墨市加快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规划建设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和蓝色硅谷孵化器。其中,综合型孵化器主要围绕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的技术转移链与上下游紧密衔接的精品产业链,规划建设21万米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科技孵化器和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器;专业型孵化器主要围绕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规划建设“海洋生物材料、全球服装MTM数字化平台、太阳能光伏、非晶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六大专业型孵化器;蓝色硅谷孵化器主要围绕涉海产业,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深海探测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等8个产业方向,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建设400万平方米孵化器,同时推进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海洋地质研究所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驱动力,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等高新产业发展,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积极扶持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做大做强。青岛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青岛五市首家非晶合金重点实验室,研发生产的非晶纳米带材填补国内空白,是我国电网改造所需的核心材料;森泰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民用航空子午胎”研究项目,主要利用橡胶材料、高强度纤维材料和特种钢丝材料组成复合高分子材料,生产的民用航空子午胎,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从政策宣传、资金扶持、专利申请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咨询和服务,鼓励企业引进先进工艺装备,引导企业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走高质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即发集团与韩国大学合作研发的甲壳素纤维生物医用材料,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被科技部列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青岛海立达冲压件有限公司在技术改造升级中产生近百项专利技术,成为青岛五市首家本土上市企业。三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三大”科技园区和“两大”新型功能区,加快推进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引进总投资20亿元的昌盛日电太阳能项目,主要建设14万平方米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300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现产值22亿元、税收1.5亿元;东丽生命科学园引进的东丽医疗科技项目一期已投产,其血液透析膜过滤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建立的环保橡胶科技产业园重点打造国内一流的节能环保、安全橡胶科技产业园区,已引进总投资9亿多元的12个项目。“两大”新型功能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功能区引进一汽20万辆商用车等涉及总投资122亿元的35个汽车及零部件项目;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主要依托扬帆造船项目,生产特种船舶和大中型军用舰船,运用先进的设计、建造、管理技术和系统集成,使船舶建造质量和建造周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政府搭台、产学研唱戏、多方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大力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是构建中小企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针对全市纺织服装企业科研能力较弱的实际,建立了纺织服装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聚集了省纺织科学研究院、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等10多家纺织服装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和成果等科技资源,初步形成了“科研点+创新链+产业面”的科技创新放大效应,为纺织服装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创建了“1227”工作模式,即:构建一个全市统一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两翼共进,市镇两级服务平台分步建设,构建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七大服务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采取政策引导、梯次培育、强化管理等措施,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目前,已认定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家、青岛市级34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家、专家工作站6个;全市企业与140多所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研发和转化科研成果200多项,年新增产值60亿元以上。三是加大科研型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即墨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科研机构来即落户,吸引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专业带头人。其中,引进的森淼生物医药项目、云路新能源项目等通过建立重点实验室,引进数百名高层次专业人才,使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大大提升。同时,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提档升级,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现代化、信息化交易平台,带动了原有技术工人向科技人才转变。目前,全市90%以上的重点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每年产出新产品、新成果1000多个。
    四是建立保障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围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把科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镇、街道、工业基地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并逐步加大考核分值的奖励力度。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引进,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在创新政策的制定上,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去年以来,即墨市科技局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即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制定出台了《即墨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即墨市专利资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奖励和专利申请奖励资金;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投入研发比重等创新项目进行奖励,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抢抓蓝色硅谷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统筹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探索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全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科技工作全面加速、提升、创新、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