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加速科技经济结合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引领

2012-11-20 17:54:59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在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上半年全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现场观摩交流会上,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着重强调,济南作为全省科技文化中心,发展的最大优势在科技、最大希望在创新,要在创新驱动上大有作为。我们认为,学习贯彻中央和市委指示精神,加快把科技优势、创新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前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首要的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一是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2家,企业技术中心224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12家。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帮助他们提档升级,不断提高其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加快创新型骨干企业培育。目前,全市共培育认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8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89家,这些企业在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要重点在制造业、信息产业、光伏产业等优势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争取年内再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三是提高中小企业的协作创新能力。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9家。下一步,要继续积极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协作创新,提高龙头企业的生产配套率。四是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根据产业链条缺失之处和薄弱环节,瞄准产业高端,有针对性地引进创新型大企业、大集团高水平研发中心。同时,依托大企业集团积极争取一批省部级重大项目成果在济南落地转化,尽快形成规模、产生效益,实现“引进一个大项目、催生一个大产业、孵化一批中小企业”的目的。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所在,也是全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一是科学规划,加强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以济南高新区为龙头,引导和协调特色产业园区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力争在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下一步重点牵头做好“济南创新谷”的筹备、启动工作,尽快组建济南创新谷建设领导小组,先期启动建设大型专业孵化器项目,并制定落实在孵企业税收、租金等优惠政策,尽快形成积聚效应。积极推动天桥新材料产业园和各个县市区特色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逐步形成一县(区)多园区,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格局。二是加强集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紧密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的要求,在建设完善特色产业园区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整合政、产、学、研、用、资、介等各种创新资源,通过挖掘一个,培育一个,成熟一个,示范一个,积极构建和发展电子电力、汽车电子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并力争进入省级、国家级试点。要鼓励处于同一产业集群的企业组建“核心技术联盟”,支持联盟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并最终形成在省内、国内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适时启动市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推动县(市)区政府加大对区域内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扶持引导。三是着眼引领,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充分发挥重大专项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围绕我市“三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四是强化支撑,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加快推进CIIIC、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超算中心、浪潮高性能计算中心、山东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其向产业层面应用研究与开发,带动相关重点产业跨越发展。重点抓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市科技资源共用共享。确保“十二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
  三、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济南工业基础完备,传统产业占有较大比重,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及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二是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应用,推进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5%,工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基本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加强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实施“1155”农业农村科技振兴计划,重点培育10个农业种业企业、10个农业科技园区、建设50个农业信息化示范站点、每年选派5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五是推进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培育一批高附加值、多功能、多业态的新兴文化产业集群。
    四、激活省城创新要素服务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发挥省会城市所特有的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服务济南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坚持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创新中骨干作用。深化社会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不断增强其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引导各类研发活动主体面向市场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进一步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双向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争取年内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30亿元。到“十二五”末,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二是健全完善激励创新的科技政策体系。及早启动《济南市科技进步条例》修订,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法规制度保障。尽快制定出台推进科教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的“济南科技政策十一条”,积极推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力争在科技创新保护和科技创业扶持等方面有大的突破。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让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创新投入。三是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智力与引进项目并举,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端创新团队,尽早完成千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5150创业人才倍增计划等。鼓励支持国内外各类创新人才或创新团队采取兼职聘任、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有利环境,提高全市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度,促进科技研发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四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创新投入方式,优化投入结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三年内筹集1亿元中小企业科技风险补偿资金,通过风险投资、贷款担保、贴息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创新融资。五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抓住济南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重大机遇,建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机制,形成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合力,确保年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十二五”末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30件,进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