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报道,香港建造业议会与特区政府发展局合作修建的全港首个“零碳建筑”,预计于2012年年中落成启用。这座“零碳建筑” 引入了90项国际级减碳节能技术,约七成的电由生物柴油产生,其余三成由太阳能提供,不仅能“自给自足”,平均每小时可向公共电网回馈80兆瓦电力,能源效益达70%以上。未来50年产生的再生能源,预计可减低约8250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全球都在呼吁节能减排的情势下,这消息令人高兴。
气候变暖,是近30年来人类面临的不可躲避的话题。1992年5月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感到忧虑的是,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正在变热: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冰川和冻土消融,旱涝异常,海平面上升,若干年后大洋里的岛国可能被淹没……
可以说,防止气候继续恶化,使人类能在适宜的地球环境中生存,是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
2009年11月26日,我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坚持根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做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工作,大力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比如推广使用太阳能,秸秆加工,沼气技术,中水利用,垃圾再生……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
——这些,都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都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统筹规划。在拯救地球这项最巨大的工程中,科技工作者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李华丰)
在全球都在呼吁节能减排的情势下,这消息令人高兴。
气候变暖,是近30年来人类面临的不可躲避的话题。1992年5月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感到忧虑的是,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正在变热: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冰川和冻土消融,旱涝异常,海平面上升,若干年后大洋里的岛国可能被淹没……
可以说,防止气候继续恶化,使人类能在适宜的地球环境中生存,是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
2009年11月26日,我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坚持根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做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工作,大力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比如推广使用太阳能,秸秆加工,沼气技术,中水利用,垃圾再生……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
——这些,都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都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统筹规划。在拯救地球这项最巨大的工程中,科技工作者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李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