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说“空缺”

2012-03-07 01:37:08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2月14日揭晓的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名单中,一等奖再次空缺。据统计,该奖项自2000年以来12年中,一等奖已经8次出现空缺,
  2月16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自2002年设立以来首次空缺。
  获奖项目多,大奖多,发奖现场气氛热烈,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似乎也标志着科技工作成效大、上档次。一等奖、最高奖出现空缺,总使人觉得不大好。
  不好即坏吗?未必。笔者觉得应从四方面理解“空缺”。
    一、“空缺”并不说明我国科技工作没有亮点。随着科研投入、科研环境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整体提高,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日渐提高,更多的原创成果将会陆续涌现。近几年我国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步,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数量逐年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奖2009年28项, 2010年30项,2011年36项, 其中生命科学、纳米科学领域的成果分别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9.4%和22.2%,对我国科技进步应持乐观态度。
    二、“空缺”说明评审标准很高,把关非常严格。自然科学奖评选是与国际水平在同一标准线上的,这利于我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如果非要“瘸子里拔将军”,则是祸害了科技事业。
    三、“空缺”说明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产出成果的周期也较长,重大发现或突破一定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某些国际前沿领域出现了很好的苗头和态势。一些科学家认为,我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将在今后取得突破。
    四、“空缺”就是差距,就是有待占领的高地,是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的研究方向。2002年设立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以来,我省已经连续颁发九届科技最高奖,先后有16位专家获奖,分布在海洋开发、材料科学与工程、石油钻探、贝类增养殖、玉米工程技术 、生物药物、临床医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还有诸多尚未破解的难题,恰恰是科技工作者的用武之地。
总之,“空缺”非坏事,问题在于我们不能缺谋划、缺信心、缺干劲。(李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