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在近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座谈会上指出,2012年全省科技工作将围绕支撑蓝黄“两区”建设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两大重点工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集科技资源,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主要目标是,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增加0.15个百分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长20%以上,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做好今年的工作有五项重点,一是加快发展创新产业集群;二是加快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四是加强民生科技创新;五是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
加快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加快发展创新产业集群。今年我省将着重抓好高技术纤维及氟硅材料、生物制药2个新兴产业集群和橡胶、有色金属2个传统产业集群,并且以这4个示范性创新产业集群为重点,统筹安排研究开发、产业基地培育和创新平台建设,带动全省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持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从今年开始,在“十二五”期间,省政府每年将安排10亿元财政资金给予重点保障。与此同时,各市要立足自身的基础和优势,选择1个特色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发展。省里和各市要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切实做好科技服务,加快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真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是继续实施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今年省科技厅将对重大专项实施进行改革完善,省里将继续拿出2.5亿元资金,按照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要求,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以支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核心,重点支持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海洋科技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衔接,最大限度地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三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积极争取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支持30家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强化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以及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对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的服务能力。积极引导金融、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当前我省最重要的是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广覆盖,千方百计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引导更多的企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各市都要把这项工作当做重点,帮助企业寻找专利,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专利的比例数。要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加快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
要继续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实施高新区发展提升工程,重点提升高新区发展的质量和规模。省里将按照国家“关于加快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意见”,研究提出促进我省高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高新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全面提升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省里和各市、各高新区要共同努力,加快省级高新区建设,争取尽快推动泰安、枣庄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要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力争更多的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同时,各个高新区也要根据省里重点发展的4个创新产业集群,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培育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特色产业上中下游的配套衔接,建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高新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走出去兼并重组企业,招智招商,吸引人才,打造高端人才创业的聚集区,为高新区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围绕贯彻实施中央和省里1号文件,落实全国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农业科技创新将重点推进农村信息化、良种产业化和专业化科技示范,为确保粮食丰产、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写入了中央1号文件,是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一城两区”战略部署中的“一区”。科技部对此高度重视,所以一定要做出成效,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引领、服务支撑及综合展示的样板。围绕示范区有机蔬菜、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畜牧业、生态渔业、现代物流业等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引领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发展,聚集科技、金融、服务等要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构建农业高端研发与先导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为重点,提升农业产业,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是积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要按照《山东省种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实施方案》,启动实施种业生产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现代种业企业培育工程等,推进我省种业产业发展。继续深入实施省农业良种工程,重点加强农业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建立现代农业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壮大现代种业企业。
三是扎实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重点加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基层综合服务站点和专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为全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及模式。
四是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基层科技创业。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新需求,重点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工作思路,把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与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加强基层科技创业基地建设。
加强民生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建设以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为依托的重大新药创制体系和以山东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为依托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新药研发、质量控制、新药临床研究评价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等单元技术平台。加强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大平台济南中心区、生物药与化药创新基地、海洋新药创新基地等7大基地发展,培育50家大平台产业化示范企业,引进和培育30个以“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为领衔的医药科技创新团队,加快发展鲁中、半岛和鲁南新药产业密集区,生产一批“大药、新药、好药”。
二是实施全民健康科技工程。实施“促进公众健康科技行动”,研究开发集成诊断、预防、治疗适宜技术,有针对性示范推广和试点示范。继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突破生物制造核心技术,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施山东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坚持医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推进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重要社会事业两个科技支撑体系。继续加快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推动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海内外大学科研单位合作,逐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成实施“蓝黄”战略的科技支撑基地。突破环保和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实现碧水蓝天的目标提供科技支撑。继续实施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培育若干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争取1-2个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开展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社会安全、食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构筑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
一是加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突出实验室在“蓝区”建设中的核心和支撑地位,全面加快建设进度。切实用好3亿元一期二批建设资金,争取年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将实验室建成构建辐射全国的创新网络。启动海洋联合基金工作,以支持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培养汇集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国家深海基地一期工程建设,提高深海调查勘探技术能力。抓住“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即将交付使用的有利时机,打造山东海洋科学考察联合舰队,为海洋资源利用及国防安全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二是加快培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九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植现代海水生态养殖、海洋药物和生化制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现代船舶制造、海洋仪器装备和海洋工程九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强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工程能力,围绕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相关规划,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设计、专业化制造及关键配套技术水平,打造我省优势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三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抓好省重点实验室的布局和动态调整,新建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并从中遴选10个左右高水平实验室进行重点支持。新建15个左右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继续做好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为基础研究领域人才提供支持。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服务功能,进一步规范实验动物管理,加快以数字化技术促进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推进高校和企业试点创新方法研究应用推广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