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东营市:扎实推进研究院建设 服务“黄蓝”国家战略

2012-02-21 22:14:06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东营市科技局局长  孙波

    2011年,东营市科技工作在省科技厅关心支持下,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54亿元,同比增长34.7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74%,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8家;区域内政府科技投入达到2.06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建筑主体完工面积16万平米,在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中取得优秀成绩,被省政府列入10个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市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3项,首次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交易额突破15亿元,被表彰为第五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东营市连续第十年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研究院筹建工作顺利完成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由科技部、科技厅领导联合倡议发起组建,被确定为全省区域科技创新重点服务平台。先后两次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列为省部会商议题,纳入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国家战略规划,以及科技部批复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2011年6月9日,省编委批准组建研究院,成立管理中心;12月5日,科技部批准以研究院为依托设立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标志研究院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筹建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孙伟副省长,科技部张来武副部长、郭向远组长,省科技厅翟鲁宁厅长和各位厅领导亲临现场视察指导。东营市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筹建情况汇报、倾力协调推进。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筹建工作,成立了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项资金。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为研究院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加快建设步伐,研究院基础设施采取了与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生态谷”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先期启动的方式进行。研究院现已累计完成基建投资8500万元,一期工程3.2万平米的可持续发展交流中心主体已完工,二期工程2.3万平米的低碳科技大厦完成规划设计,今年动工建设。
    三是科研平台建设实现破题。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共建了两座科学试验站,规划划拨土地800多亩。其中,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建设方案获中科院批复,划拨科研用地430亩、建设用地20亩,建成一期试验用房400平米,完成基建和实验仪器等投资1300多万元,先后有科研人员100余人次入站工作,实施课题20多项。投资1500万元,先后启动了西门子先进自化技术实验室、风电装备室外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的建设,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开始起步。
    四是科技人才和团队同步构建。聘任9名专家担任“黄河三角洲学者”和“特聘专家”。中国工程院顾心怿院士研发的“浅水底轮推进船”试航成功并申请发明专利。省奖励办批准设立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创新奖”,成为全省第一个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科技奖励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一个跨区域的省级奖励。筹建工作开展以来,研究院组织和参与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项目12项,获上级经费支持900余万元。  

 
研究院建设的基本思路


    坚持“用智慧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集聚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立足东营,服务黄河三角洲建设,努力把研究院建成重要的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当前,优先启动信息服务、人才服务、技术研发、技术融资四个平台的设计建设。
    一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影响。挖掘黄河三角洲相关技术成果及文献资料,并与中科院地理所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建设实体资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服务系统,形成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决策咨询服务体系。
    二是构建人才服务平台,为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结合区域内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等的建设,开展技术人才联谊、评估、咨询等工作,研究探索技术人才进入黄河三角洲的实现路径。积极争取千人计划、泰山学者岗、黄河三角洲学者岗等各级人才政策的支持,建立研究院“龙舟专家”岗位,集聚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整合胜利油田、石油大学以及优秀石油装备企业等资源,组建科鲁斯生产力学院,培养科技企业急需的优秀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是构建技术研发平台,快速增加区域科技成果和技术资产。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两大线索,联合一批院所和企业,组建一批研发平台,解决一批技术难题,实施一批创新项目。制定政府主导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规划,逐步完善区域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加强与中科院、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引进和共建高技术研发机构。加强与骨干企业合作,联合建设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建立技术资产创制机构,对技术成果进行策划组合,加快形成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增加企业技术资产。
    四是构建设技术融资平台,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有效模式。总结完善技术成果资本化运作的“方圆模式”,变技术为股本,与政府引导资金、社会资金组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优秀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建立技术资产评估与运营管理机构,对重点技术成果进行综合评估、策划组装,形成批量化规范化的技术资产。采取政府引导、专业机构管理、社会资金参与的方式,积极争取省和国家引导资金支持,设立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创新基金,重点投向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项目。力争三年内创新基金发展到2亿元,投资项目10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