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科技局局长 贺永红
2011年,济宁市科技工作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为主线,全力实现科技平台、科技金融、科技人才三大突破,促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一批重要科技资源、一批优惠科技政策、一批高端技术平台、一批领军型研发人才落户济宁,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初步探索出以科技要素的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新路。济宁市也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等荣誉称号。
高筑科技平台
近几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大力度加强科技投入,人大、政协积极倡导支持科技进步,使以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以各类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研究中心为重点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和以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为基础的产业化平台建设体系基本建成,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机载体和重要依托。截至目前,济宁市共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家;院士工作站23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1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3个;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在孵项目达到800个以上;全市科技中介机构达到500家。先后与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鲁南工研院建立各类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开展了与驻天津市国家级科研院所及高校等的多层次科技合作对接;组织清华大学百名专家学者济宁行、院士济宁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济宁行等一系列产学研合作活动。围绕全市重点产业,依托优势企业,建立了山推工程机械、如意纺织新材料、辰欣医药生物制药、梁山专用汽车、微山新能源等6家工研院研发分院,以技术战略联盟和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的方式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与以色列玛雅孵化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济宁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加中技术创新协会签订了“共建协议”;充分利用海外民间团体和海归科技人员的信息优势,引进了一批海外科技成果,在鲁南工研院实施转化。开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济宁服务站,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济宁高新区服务站和山东省第一家科技决策支持系统工作站,逐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引进以钟路华、汪槱生为代表的9大创新创业团队,涵盖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力电子等领域,为济宁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力推科技金融
近年来,济宁市科技局以建设“创投投一块,担保保一块,银行贷一块,财政补一块,政策扶一块”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着眼于完善科技、财政、银行、担保、创投、劵商联动的投融资机制,围绕债权性融资、股权性融资以及上市融资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科技金融的服务能力,打开了科技工作的新领域。
一是加强领导。济宁市成立了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科技金融工作的意见》,营造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良好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2010年初,我们选定了最早到中国进行私募股权投资的以色列英飞尼迪股权基金投资集团进行合作,注册成立山东科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了济宁英飞尼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市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已首批完成两个项目6500万元的投资。又先后与中国风险投资公司、浙江和丰投资公司、昆吾九鼎投资公司和北京鼎新联合投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使济宁市与国内外创投机构合作建立的基金达到5支,基金总规模达到10亿元人民币。
三是推进科技信贷创新。从2009年开始,市科技局与各商业银行联手启动科银企合作,从科技经费中拿出一定额度用于科技贷款贴息,当年安排169万元,帮助了16家企业获得市商业银行贷款5.6亿元;第十届专博会期间,金融机构向49个项目实施了授信额度,总额45.13亿元,其中向45个项目发放了贷款,贷款余额达到30.24亿元,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在全市引起强烈的反响。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科技局与济宁银行等8家银行和3家担保公司分别签订了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科技银行—济宁银行科技支行,构建起风险共担的金融服务体系。四是成立科技金融促进会。为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在政府、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和科技企业间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济宁市成立了科技金融促进会,定期举办科技型企业与银行、创投机构、担保公司的对接洽谈活动,已吸收了60家科技企业参加,将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科技资金,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目前,通过科技金融促进会的努力,促成了两家银行与四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签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协议,落实贷款资金3500万元。菱花集团利用专利技术,获得济宁农业银行2.5亿元贷款授信。截止目前,有30多家国内外投资公司来我市寻求投资合作,签约项目7个,预计完成投资5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新增专业投资机构20家,创业投资规模达到50亿以上,力争20家以上的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
诚招科技人才
济宁市科技局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原则,强化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以延揽人才,努力做到引进一个领军人才、组建一个创新团队、孵化一个科技项目、兴办一家高新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
一是制定人才工作系列政策。围绕构筑科技人才高地,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的意见》、《关于济宁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济宁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暂行办法》等文件,加大人才政策力度,在提供创业条件、解决启动经费,安排科技计划项目,建设研发平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充分利用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院士专家济宁行的有利时机,依托济宁国家级高新区、鲁南工研院等载体,围绕济宁市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型人才,实行“一人一策”,着力加大引进力度。目前已有钟路华、刘统玉、侯士峰等9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入驻鲁南工研院,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去年申报通过中组部答辩的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初步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应。
三是以独有的服务吸引人才。实行高端人才“个性化”服务。对所有入选国家、省人才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行“四个一”服务模式:一部电话即开通400-0537-511免费服务专线;一个窗口即在市人才服务中心大厅专门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服务;一名专员即为每名高层次创业人才配备一名创业服务专员,提供政策咨询、对接政府、接待洽谈、手续代办等服务;一个领导即实行市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每个高层次人才都有市级领导联系并定期走访。对国家“千人计划”和两院院士,每人组建一个服务项目小组,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2011年,我市的“南四湖核心区生态带构建技术及示范”等6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实现济宁市级科研机构首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煤液化产品深加工催化剂及基础理论研究”等2项目列入国家“973”计划、“聚羟基烷酸酯水污染治理技术合作研究”列入国家级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国家“973”计划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零的突破;“储能电站用高效率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等7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光纤传感网络在海洋油气和矿山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4项目列入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计划。组织实施2011年度济宁市引导转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立项22项,扶持资金1800万元。2011年,济宁市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列入国家科技计划52项、省科技计划130项,获资金支持突破1.6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