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科技部与省政府在济南举行部省工作会商会议,双方签署了《部省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和《部省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协议》。(资料图片)
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500多项,获国家科技奖励39项,再创历史新高;
全省专利申请10.96万件、授权5.88万件,同比增长35.55%和14.2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6万件、授权0.58万件,同比增长48.46%和42.62%;
全省134个县(市、区)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12个市、69个县(市、区)、255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受表彰先进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全省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获得经费支持接近20亿元;
根据《2011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
……
回首2011年,全省科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实现新突破
2011年全省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0项,获得国拨经费6.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除青岛外,争取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6项,获准填报经费预算首次突破2亿元,居全国各省市前列。工业高新领域争取国拨经费超过6亿元,重点支持我省全氟离子膜、8AT自动变速器、光纤量子通信、新型非易失存储器和动态随机存储器方面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海洋领域新增973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获得经费超过1.3亿元。医药领域争取“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2项,争取国拨经费7356万元。围绕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作为国家科技计划改革先行试点单位,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2个项目,获资金支持近2亿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立项24个,争取资金1760万元,立项总数及资金总额并列全国第一位。据初步统计,全年共争取国拨经费接近20亿元,较往年有较大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按照新的统计口径,去年我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8125.84亿元,同比增长27.0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7.31%,比年初提高1.21个百分点,为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450.62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8.76%;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353.0亿元,17个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与上年比全部实现增长。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搞好顶层设计,突出技术创新,将重大专项与《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结合起来,针对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安排了72个重大专项,重点支持项目13项,下达资金2.5亿元,着重加强了对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农业高新技术等产业的支持,转化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自主创新成果65项,总投资164.9亿元,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491.7亿元,产生自主知识产权664项。
加快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根据全省“四新一海”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二次创业”,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和建立创新机制为重点,建立健全能够长期稳定支持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的内在竞争优势。经国务院批复,临沂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到8家,与江苏省并列全国第二位。去年,省级及省级以上高新区批准入区项目2753个,固定资产投资2777.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69.92亿元;财政收入531.17亿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4.60亿美元;出口额192.49亿美元;专利申请10325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648件,专利授权573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28件;R&D经费支出278.13亿元。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积极构建和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企业。围绕全省五大重点区域发展战略总体部属,重点推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建立了一批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新增13家国家创新型企业,总量增至24家,新增和总量均居各省市之首。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34家(不含青岛)。组织申报了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有36家企业被认定。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组织实施了2011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扶持省级项目114项,扶持资金总额4000万元。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72项,获经费支持1.25多亿元。启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确定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招远电子材料产业集群和福山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试点,支持资金2000万元,安排产业集群项目23项。
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去年有33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通过科技部复核,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新认定了5家省级创业服务中心,总数达到36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1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12家,省级示范中心23家。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纳入部省共建议题,目前一期一批工程竣工验收,省里和青岛市共同落实了3亿元的一期二批工程建设资金,科技部给予2000万元启动资金,工程建设进入快车道。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建设成绩突出,争取省财政匹配资金6000万元,重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创新药物研发的技术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脑血管病新药临床评价研究(GCP)技术平台被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计划,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七大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媒体、通信测试和物联网嵌入式系统五大公共研发平台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量子通信、卫星通信研发完成一期建设,基本具备了研发能力。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正式揭牌启用,中心装备国内首台全部采用国产自主中央处理器和系统软件构建的“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能够采用自主中央处理器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中科院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成立,量子通信技术研发平台和量子保密通信试验网建设进展顺利,省市共投入建设经费1.35亿元。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被科技部命名,将建成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5.5亿元,今年交付使用,将成为我国海洋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与探测的公用平台,是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主力船之一。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增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30家,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新增17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921家,总体布局更加合理。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评估,被评为良好类实验室。新建23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60家,批准了6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2011年山东的盛瑞传动和淄博工陶耐火材料2家公司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总数达到了12家。批准建设了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67家,首次批准建设了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家。院士工作站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推出了综合院士工作站建设计划,探索了通过院士工作站为行业和产业服务的新路子。2011年度新启动建设了69个院士工作站,其中综合院士工作站4家,企业院士工作站65家,总数达到177家,院士与企业合作了大批项目,转化了大批科技成果。
农业和民生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
农业科技创新亮点突出。科技部与省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协议,并列入部省会商固定议题,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一城两区”重要部署。现已完成了示范区总体规划,确立了“一区双核多园”的总体建设布局。启动了黄河三角洲优质肉牛科技示范工程。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有序进行,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得到科技部、中组部和工信部正式批复。目前,省里综合服务平台已实现网上测试,启动了六大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其中蔬菜、苹果和农产品物流等方面已实现测试运行。牵头组织编写了《山东省种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启动了科技型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金项目,设立专项资金1500万元。在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大赛中,山东省有10个项目获奖,山东省科技厅成为全国15个受表彰的优秀组织单位之一。山东省与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签署了协议,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新组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家,总数达到8家。
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序进行。深入贯彻《关于加快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重大新药创制体系和重大新药成果转化体系取得新进展。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1年底共投入科研经费54.7亿元,获得国家批准新药证书56件,临床研究批件73个。高标准编制了新药大平台“十二五”科研条件建设规划,构建了山东创新药物孵化(菏泽)基地,新认定10家新药大平台产业化示范企业,总数达到30家。
海洋科技创新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组织海洋领域院士专家召开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座谈会”,完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科技工作实施意见》,编写了《山东海洋新兴产业调研分析报告》,提出了科技支撑蓝区建设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政策。强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管理,争取了一批“97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落户山东。
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有序推进。山东省科技厅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节能先进单位”,记集体二等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将建设一批低碳型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低能耗、低(零)排放、低资源依赖型”科技示范企业,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新增2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数达到8家,位居全国前列。新建了济南历下区等5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科技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施行。发布了《山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了山东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规划和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及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云计算产业等一批促进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
部省会商进入新的阶段。启动了新一轮的省政府与科技部的工作会商。双方签署了《部省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和《部省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协议》,双方将围绕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等进行合作,进一步提升山东省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省政府与中国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争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4个市实现了零突破。继续深化与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各种博览会、洽谈会及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都取得显著效果。编写了《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资源路线图》,初步理清了187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相关的创新资源分布情况。
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快向山东集聚。积极参与实施“千人计划”和“泰山学者”工程,今年山东省有16名高级人才入选国家第六批“千人计划”,总数增加到46名,其中创新人才30名,创业人才16名。依托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引进10位“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 并给予每人5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搭建10个创新团队。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新增驻院研发团队10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人,在研究院工作的海外人才新增19人。新建的69个院士工作站引进院士78位、院士工作团队79个。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和中青年人才的支持。2011年度,新上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1项,每项资助总额50万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7项,资金3776万元;博士基金立项320项,资金1600万元。
科技计划管理和科技奖励评审改革扎实推进。对现有省级科技计划体系进行科学梳理和分类,对厅内各处室管理的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界定,避免重复交叉。与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省级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意见》,建立科技信誉等级评价制度,强化了对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改进和完善了科技奖励评审系统,更新了评审专家库,专家总数达到1.5万余人,省外专家约占二分之一。强化了省科学技术奖励候选人管理,与省委组织部等4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对行政管理等非科研人员不合理地“搭车”参与成果奖励申报问题进行了规范。
科技与金融结合、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在潍坊和济宁开展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完成了2011年省科技风险投资项目考察筛选工作,确定对2家企业进行投资。省科学仪器协作网功能更加完善,开发完善了科学仪器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系统等。截至目前,加入省协作网的仪器设备3218台套,协作网点击率超过了106万次。获准筹建山东省创新方法研究会,开展了创新方法培训和企业试点应用,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编制了《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征求意见稿),出台了《山东省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高标准谋划我省知识产权工作,更好的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和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王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