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新阶段 经济发展新空间——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纵谈海洋科技
2012-02-14 23:08:20 作者:特约记者 胡建廷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2011年是蓝色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一年,对于山东这个全国海洋科技的领头羊来说,更是意义深远。这一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海洋科技事件。岁末年首,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
创新周刊: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坐标,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乘势而上,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你认为,2011年山东海洋科技的重大进展有哪些?
李乃胜:2011年是山东海洋科技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我看来,可以归纳为十大进展。
一是“黄蓝”两大涉海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相继在齐鲁大地上付诸实施,史无前例。改革开放30年,国家在沿海批复了若干开发区,但是山东上升到国家战略的不多。“黄蓝”两大战略创造了新的历史,对近1亿山东人民来讲,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新机遇,经济发展的新空间,结构调整的新举措,海陆统筹的新阶段。在两大战略实施过程中,推出了青岛蓝色硅谷、威海南海新区、潍坊滨海新城、东营和滨州的黄三角高效生态实验区等大手笔的新举措。
二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重大科研项目再创新高。2011年,驻鲁涉海科研单位落实的科研经费总数超过了10亿元,达到历史的新高度。笼统地说国家海洋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就承担任务来说约占全国一半,不少项目的国拨经费都在三四千万元以上。在沿海许多省市海洋科研力量发展非常快、竞争压力较大的新形势下,山东能有这样的成绩,确实难能可贵。
三是海洋科学联合基金正式启动。国家基金委和山东省政府共同推出了面向海洋科学的联合基金,省政府已经批复每年5000万元,国家基金委进行相应的配套,形成一个面向海洋科学战略性基础研究,面对海洋科学中心发展的一个新的基金体系。地方政府每年能拿出5000万元专门用于基础性海洋科学研究,标志着山东的海洋科技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是“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顺利下水。这条船有3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海上调查航行能力上达到国际同类船舶的最新、最高水平。二是投资规模大,这条船的建造国家拨了5个多亿,实验装备的投入接近3个亿。三是这条船实行共建共用、专业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成功下水,标志着山东海洋科研装备达到了新的水平。
五是“大洋一号”369天环球调查。2005年之前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基本上是查清中国海,主要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大洋调查很少。2005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开始第一次环测三大洋。但是去年的这次调查创纪录地超过了一年,而且在三大洋都有重要收获,特别是新发现了16个热液硫化物矿床、矿点,标志着山东的海洋科技事业大踏步走向深海远洋。
六是国字号海洋科研基地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是国家深海基地正式挂牌筹建。地点选在青岛的鳌山半岛的最顶端——柴岛,可以称是“独占鳌头”。这个基地不仅为目前我国的各种深海重要设备,像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蛟龙号7000米深潜器等建一个母港,更重要的是肩负着组织全国围绕深海远洋,特别是深海洋底海洋科学研究的重任。二是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省市政府在已投入1亿元的基础上又追加3个亿,青岛市把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蓝色硅谷“的重要支撑,正在成立新的管理机构,大踏步地往前推进。
七是蓬莱19-3海底溢油事件唤起新的海洋环境意识。这件事在全国海洋界非常轰动,这是海底环境科学的新课题。过去所说的海上溢油都是船舶漏油、撞船事故,现在上升到人为的海底溢油灾害,催生了一个海底环境灾害应急研究的新学科、新领域的发展,唤醒了国人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制概念。
八是一批创新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比如海水养殖良种技术的突破。经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11年山东推出了6个新良种。加上前面累积的数目,山东海洋水产原良种已经达到20个。特别是2011年黄海所推出了牙鲆优良品种,在鱼类良种上有了重要突破。再比如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200米水下焊接技术取得成功。已经生产了40吨水下焊条和40吨水下切割条,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还比如海水淡化,膜技术、泵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又如中国海洋大学的人工角膜、中科院海洋所的海藻纤维胶囊,已经开始初步生产;荣成好当家集团提出的海蜇活性肽,对几种常见病,特别是老年人的病非常有效。这些例子,标志着一批新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九是一批海洋新兴产业脱颖而出。2011年第一个发展最超出想象的是海洋微藻能源,发展的苗头、规模让人吃惊。美国波音公司在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建立合作基地,共同生产海洋微藻柴油,山东有四五家民营企业投巨资进军海洋微藻柴油产业。这是引领未来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第二个是海参养殖业。海参产业从过去黄海之滨的岩石海岸逐渐延伸到莱州湾畔的滩涂盐沼,而且是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第三个,海洋工程装备。中集集团烟台莱佛仕造船公司,一年交付了5个半潜式的平台。标志着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在山东发展起来了。第四个,海藻纤维。青岛大学的海藻纤维已经纺成线,喜盈门集团正在开发海藻衣服,会形成一个新的抗辐射纺织材料产业。第五个是海水淡化。仅青岛胶州湾两岸一天20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马上投产,称得上一个新兴产业了。
十是一批新型的应用型的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机构应运而生。比如烟台海洋工程研究院依托莱佛仕,包括哈工大船舶学院和山东大学海洋学院的力量,最后形成一个2000人的海洋工程研究院。比如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框架搭起来了。滨州的滩涂高效农业研究院,已经在运作了。日照要建新能源研究院,青岛要建船舶研究院,潍坊要建一个船舶设计研究院等等。这些都不是传统的科研事业单位,而变成一种新型以产学研结合为主体的新型科研机构。
创新周刊: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虽驻在青岛,但冠有“国家”两字。作为中心主任,请你谈一下2011年我国海洋科技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李乃胜:山东是海洋科技的国家队,山东的事也就是国家的事,有重复的,但也不是全部。下面我简要说一下全国的十件海洋科技大事,和上面重复的我就不展开来谈了。
第一件,三大蓝色经济区获批,树起了沿海经济的新坐标。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海洋经济区,一年内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都是蓝色经济、海洋经济。这是沿海经济的新坐标,对沿海发展来讲是一个很大的事。
第二件,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成为我国深海装备的新标志。今年在东北太平洋最深下潜到5188米,现在正在筹备7000米海试。明年海试结束后就回到青岛交付使用,这是深海作业技术或深海装备的一个崭新标志。
第三件,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热液矿区的获批,确立了我国深海战略性资源开发的地位。几年前中国在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铁锰结核区,按次序在国际上排第五。这次在印度洋,国际上第一个将热液硫化物矿床的专属勘探开采区批给了中国。这都是未来战略性资源,说明中华民族有了一席之地。
第四件,中国航母三次试航,显示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海洋军工技术集群。这艘“瓦良格”号航母从乌克兰拉回来几乎就是一个船壳,航母装备上每个细节的技术含量都非常高,中国人依靠自己的能力把它组装起来了,今年已经三次试航。所以2011年对中国来说称得上航母元年里程碑,从无到有,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五件就是刚才说的“大洋一号”369天三大洋考察。
第六件,海域划界形势紧张,引发新一轮海洋维权的科技竞争。美国高调回归南海,甚至东盟有些非沿岸国家也开会讨论南海,印度还要和越南联合在南沙搞开发,美国要与菲律宾搞军演。说到底是个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从一些基础调查资料的获得,支撑划界的一些科学依据,到将来的海洋军工技术,再到海洋设施的建设技术都需要一系列技术支撑。
第七件,“海洋石油981”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深海油气勘探的新阶段。过去勘探开采充其量在水深500米左右,“海洋石油981”达到了3000米,一步跨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现在发达国家一般也就是到3000米,中国人做到了,与之配套的还有一个“海洋石油201”拥有水深3000米铺设海底管线的能力。这两大装备合到一起,就标志着中国深海油气的新阶段。
第八件,“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顺利下水。
第九件,蓬莱19-3海底溢油事件。
第十件,日本地震核泄露举世震惊,引发了中国新一轮的海洋防灾减灾的科学预警研究。过去科学储备不够,我们的应急研究不够,科技支撑能力不够,所以2011年中国发射了海洋二号水动力环境卫星,就是用来探测海啸水动力环境的。南海沿岸九国专门成立了海啸预警体系,针对台风海啸形成一个完整的预警体系。这一切表示着海洋科技的一个新动向。
创新周刊:当今世界,科技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广泛深入,相信海洋科技也是这样。在了解了2011年山东和国内重大海洋科技事件后,请你再谈一谈国际海洋科技的发展趋势。
李乃胜:概括地说,我认为国际上海洋科技的发展有五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蓝色圈地引发新一轮海洋科技竞争。蓝色圈地到了白热化阶段。突出地表现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外大陆架”。外大陆架本来属国际公共海底,而申报获批的沿岸国把全人类的公共财产变成了其享有主权的专属经济区。现在已有50多个国家提出了外大陆架的国土、海土要求,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澳大利亚,于2008年得到了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的批准,新增加了250万平方公里的海土。此外,日本也在马里亚纳岛弧附近的“冲之鸟”礁石建造海岛,欲将其周围4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变成自己的海洋国土,这引发了激烈的海域划界之争。第二件事是北极海域。2007年俄罗斯把一个钛合金的国旗插在了北极4300米的深海海底,带来了一个重新瓜分北极的问题。2011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丹麦联合起来制定了一个协议,把北极包围了,已经进入了一个实际瓜分控制阶段,过去说北极是和平利用,现在看希望很渺茫。第三件事是划界竞争。俄罗斯和日本的北方四岛问题、韩国跟日本独岛的问题、中国的钓鱼岛问题、南海形势,都高度紧张。由外大陆架、北极引发的全球划界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实际上是科研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就是说引发的是支撑国家权益的海洋科学技术研究。
第二个趋势,走向深海掀起新一波海底探测热潮。一是深海装备大规模发展,中国的“蛟龙”号就是一个代表,现在若干国家在研制深海装备,包括印度也在做。二是深海底观测网络陆续布局,特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不惜投巨资,从陆地铺设光缆到深海底下,形成数万平方公里的海底观测网络,每个节点上都按放不同的设备,形成一个全天候、连续的、实时的、多学科的观测系统,观测资料不断地往上反馈,目的是海底的战略性资源,是海底国防有关的重要基础资料。三是深海作业技术。不少海洋产业,逐渐都往深海、深水里推进,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深海作业技术,各种海底下的抢险、救捞、探宝需要深海作业技术,深海洋底的观测调查需要深海作业技术。这一些深海技术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向。
第三个趋势,海洋战略性资源催生新一批海洋勘探技术。深海采油平台往3000米方向发展,深潜装备往7000米发展,海洋渔业往远洋发展。譬如南极磷虾,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现在我们缺少特种船舶,如何将南极磷虾迅速剥壳、现场精深加工。还有一系列新型的地球物理勘探装备,对应的就是深海五大资源:铁锰结核、热液硫化物矿床,海底可燃冰,深海油气,远洋渔业,及伴随的极端环境的生物基因资源。这些人类战略性资源导致一批新技术的开发。
第四个趋势,全球环境变化成了海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催生了一批新的国际海洋研究计划。这里面集中到三个方面:第一是低碳,汇碳、固碳将来寄希望于海洋,甚至到海洋碳封存,把二氧化碳捕捉起来压缩,封存到大洋底下,至少可以保持1000年。第二是气候,现在所谓的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南极冰融、喜马拉雅山冰川融化等这些重大问题,国际上都在关注。第三是灾害。特别是海洋自然灾害和生态灾害,比如浒苔、赤潮、海星、海蜇、海胆大爆发,都是问题。这些环境变化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
第五个趋势,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出一批新的核心技术,成为一个全世界海洋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比如刚才提到的海水淡化的膜和泵、海洋微藻能源、海洋纤维材料、深水作业平台、海洋工程船舶、海洋水动力发电、海底资源开发都成为依赖技术创新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呼唤技术支撑,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第五个新趋势。
创新周刊: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坐标,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乘势而上,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你认为,2011年山东海洋科技的重大进展有哪些?
李乃胜:2011年是山东海洋科技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我看来,可以归纳为十大进展。
一是“黄蓝”两大涉海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相继在齐鲁大地上付诸实施,史无前例。改革开放30年,国家在沿海批复了若干开发区,但是山东上升到国家战略的不多。“黄蓝”两大战略创造了新的历史,对近1亿山东人民来讲,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新机遇,经济发展的新空间,结构调整的新举措,海陆统筹的新阶段。在两大战略实施过程中,推出了青岛蓝色硅谷、威海南海新区、潍坊滨海新城、东营和滨州的黄三角高效生态实验区等大手笔的新举措。
二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重大科研项目再创新高。2011年,驻鲁涉海科研单位落实的科研经费总数超过了10亿元,达到历史的新高度。笼统地说国家海洋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就承担任务来说约占全国一半,不少项目的国拨经费都在三四千万元以上。在沿海许多省市海洋科研力量发展非常快、竞争压力较大的新形势下,山东能有这样的成绩,确实难能可贵。
三是海洋科学联合基金正式启动。国家基金委和山东省政府共同推出了面向海洋科学的联合基金,省政府已经批复每年5000万元,国家基金委进行相应的配套,形成一个面向海洋科学战略性基础研究,面对海洋科学中心发展的一个新的基金体系。地方政府每年能拿出5000万元专门用于基础性海洋科学研究,标志着山东的海洋科技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是“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顺利下水。这条船有3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海上调查航行能力上达到国际同类船舶的最新、最高水平。二是投资规模大,这条船的建造国家拨了5个多亿,实验装备的投入接近3个亿。三是这条船实行共建共用、专业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成功下水,标志着山东海洋科研装备达到了新的水平。
五是“大洋一号”369天环球调查。2005年之前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基本上是查清中国海,主要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大洋调查很少。2005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开始第一次环测三大洋。但是去年的这次调查创纪录地超过了一年,而且在三大洋都有重要收获,特别是新发现了16个热液硫化物矿床、矿点,标志着山东的海洋科技事业大踏步走向深海远洋。
六是国字号海洋科研基地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是国家深海基地正式挂牌筹建。地点选在青岛的鳌山半岛的最顶端——柴岛,可以称是“独占鳌头”。这个基地不仅为目前我国的各种深海重要设备,像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蛟龙号7000米深潜器等建一个母港,更重要的是肩负着组织全国围绕深海远洋,特别是深海洋底海洋科学研究的重任。二是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省市政府在已投入1亿元的基础上又追加3个亿,青岛市把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蓝色硅谷“的重要支撑,正在成立新的管理机构,大踏步地往前推进。
七是蓬莱19-3海底溢油事件唤起新的海洋环境意识。这件事在全国海洋界非常轰动,这是海底环境科学的新课题。过去所说的海上溢油都是船舶漏油、撞船事故,现在上升到人为的海底溢油灾害,催生了一个海底环境灾害应急研究的新学科、新领域的发展,唤醒了国人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制概念。
八是一批创新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比如海水养殖良种技术的突破。经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11年山东推出了6个新良种。加上前面累积的数目,山东海洋水产原良种已经达到20个。特别是2011年黄海所推出了牙鲆优良品种,在鱼类良种上有了重要突破。再比如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200米水下焊接技术取得成功。已经生产了40吨水下焊条和40吨水下切割条,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还比如海水淡化,膜技术、泵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又如中国海洋大学的人工角膜、中科院海洋所的海藻纤维胶囊,已经开始初步生产;荣成好当家集团提出的海蜇活性肽,对几种常见病,特别是老年人的病非常有效。这些例子,标志着一批新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九是一批海洋新兴产业脱颖而出。2011年第一个发展最超出想象的是海洋微藻能源,发展的苗头、规模让人吃惊。美国波音公司在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建立合作基地,共同生产海洋微藻柴油,山东有四五家民营企业投巨资进军海洋微藻柴油产业。这是引领未来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第二个是海参养殖业。海参产业从过去黄海之滨的岩石海岸逐渐延伸到莱州湾畔的滩涂盐沼,而且是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第三个,海洋工程装备。中集集团烟台莱佛仕造船公司,一年交付了5个半潜式的平台。标志着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在山东发展起来了。第四个,海藻纤维。青岛大学的海藻纤维已经纺成线,喜盈门集团正在开发海藻衣服,会形成一个新的抗辐射纺织材料产业。第五个是海水淡化。仅青岛胶州湾两岸一天20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马上投产,称得上一个新兴产业了。
十是一批新型的应用型的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机构应运而生。比如烟台海洋工程研究院依托莱佛仕,包括哈工大船舶学院和山东大学海洋学院的力量,最后形成一个2000人的海洋工程研究院。比如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框架搭起来了。滨州的滩涂高效农业研究院,已经在运作了。日照要建新能源研究院,青岛要建船舶研究院,潍坊要建一个船舶设计研究院等等。这些都不是传统的科研事业单位,而变成一种新型以产学研结合为主体的新型科研机构。
创新周刊: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虽驻在青岛,但冠有“国家”两字。作为中心主任,请你谈一下2011年我国海洋科技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李乃胜:山东是海洋科技的国家队,山东的事也就是国家的事,有重复的,但也不是全部。下面我简要说一下全国的十件海洋科技大事,和上面重复的我就不展开来谈了。
第一件,三大蓝色经济区获批,树起了沿海经济的新坐标。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海洋经济区,一年内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都是蓝色经济、海洋经济。这是沿海经济的新坐标,对沿海发展来讲是一个很大的事。
第二件,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成为我国深海装备的新标志。今年在东北太平洋最深下潜到5188米,现在正在筹备7000米海试。明年海试结束后就回到青岛交付使用,这是深海作业技术或深海装备的一个崭新标志。
第三件,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热液矿区的获批,确立了我国深海战略性资源开发的地位。几年前中国在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铁锰结核区,按次序在国际上排第五。这次在印度洋,国际上第一个将热液硫化物矿床的专属勘探开采区批给了中国。这都是未来战略性资源,说明中华民族有了一席之地。
第四件,中国航母三次试航,显示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海洋军工技术集群。这艘“瓦良格”号航母从乌克兰拉回来几乎就是一个船壳,航母装备上每个细节的技术含量都非常高,中国人依靠自己的能力把它组装起来了,今年已经三次试航。所以2011年对中国来说称得上航母元年里程碑,从无到有,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五件就是刚才说的“大洋一号”369天三大洋考察。
第六件,海域划界形势紧张,引发新一轮海洋维权的科技竞争。美国高调回归南海,甚至东盟有些非沿岸国家也开会讨论南海,印度还要和越南联合在南沙搞开发,美国要与菲律宾搞军演。说到底是个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从一些基础调查资料的获得,支撑划界的一些科学依据,到将来的海洋军工技术,再到海洋设施的建设技术都需要一系列技术支撑。
第七件,“海洋石油981”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深海油气勘探的新阶段。过去勘探开采充其量在水深500米左右,“海洋石油981”达到了3000米,一步跨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现在发达国家一般也就是到3000米,中国人做到了,与之配套的还有一个“海洋石油201”拥有水深3000米铺设海底管线的能力。这两大装备合到一起,就标志着中国深海油气的新阶段。
第八件,“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顺利下水。
第九件,蓬莱19-3海底溢油事件。
第十件,日本地震核泄露举世震惊,引发了中国新一轮的海洋防灾减灾的科学预警研究。过去科学储备不够,我们的应急研究不够,科技支撑能力不够,所以2011年中国发射了海洋二号水动力环境卫星,就是用来探测海啸水动力环境的。南海沿岸九国专门成立了海啸预警体系,针对台风海啸形成一个完整的预警体系。这一切表示着海洋科技的一个新动向。
创新周刊:当今世界,科技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广泛深入,相信海洋科技也是这样。在了解了2011年山东和国内重大海洋科技事件后,请你再谈一谈国际海洋科技的发展趋势。
李乃胜:概括地说,我认为国际上海洋科技的发展有五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蓝色圈地引发新一轮海洋科技竞争。蓝色圈地到了白热化阶段。突出地表现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外大陆架”。外大陆架本来属国际公共海底,而申报获批的沿岸国把全人类的公共财产变成了其享有主权的专属经济区。现在已有50多个国家提出了外大陆架的国土、海土要求,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澳大利亚,于2008年得到了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的批准,新增加了250万平方公里的海土。此外,日本也在马里亚纳岛弧附近的“冲之鸟”礁石建造海岛,欲将其周围4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变成自己的海洋国土,这引发了激烈的海域划界之争。第二件事是北极海域。2007年俄罗斯把一个钛合金的国旗插在了北极4300米的深海海底,带来了一个重新瓜分北极的问题。2011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丹麦联合起来制定了一个协议,把北极包围了,已经进入了一个实际瓜分控制阶段,过去说北极是和平利用,现在看希望很渺茫。第三件事是划界竞争。俄罗斯和日本的北方四岛问题、韩国跟日本独岛的问题、中国的钓鱼岛问题、南海形势,都高度紧张。由外大陆架、北极引发的全球划界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实际上是科研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就是说引发的是支撑国家权益的海洋科学技术研究。
第二个趋势,走向深海掀起新一波海底探测热潮。一是深海装备大规模发展,中国的“蛟龙”号就是一个代表,现在若干国家在研制深海装备,包括印度也在做。二是深海底观测网络陆续布局,特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不惜投巨资,从陆地铺设光缆到深海底下,形成数万平方公里的海底观测网络,每个节点上都按放不同的设备,形成一个全天候、连续的、实时的、多学科的观测系统,观测资料不断地往上反馈,目的是海底的战略性资源,是海底国防有关的重要基础资料。三是深海作业技术。不少海洋产业,逐渐都往深海、深水里推进,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深海作业技术,各种海底下的抢险、救捞、探宝需要深海作业技术,深海洋底的观测调查需要深海作业技术。这一些深海技术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向。
第三个趋势,海洋战略性资源催生新一批海洋勘探技术。深海采油平台往3000米方向发展,深潜装备往7000米发展,海洋渔业往远洋发展。譬如南极磷虾,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现在我们缺少特种船舶,如何将南极磷虾迅速剥壳、现场精深加工。还有一系列新型的地球物理勘探装备,对应的就是深海五大资源:铁锰结核、热液硫化物矿床,海底可燃冰,深海油气,远洋渔业,及伴随的极端环境的生物基因资源。这些人类战略性资源导致一批新技术的开发。
第四个趋势,全球环境变化成了海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催生了一批新的国际海洋研究计划。这里面集中到三个方面:第一是低碳,汇碳、固碳将来寄希望于海洋,甚至到海洋碳封存,把二氧化碳捕捉起来压缩,封存到大洋底下,至少可以保持1000年。第二是气候,现在所谓的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南极冰融、喜马拉雅山冰川融化等这些重大问题,国际上都在关注。第三是灾害。特别是海洋自然灾害和生态灾害,比如浒苔、赤潮、海星、海蜇、海胆大爆发,都是问题。这些环境变化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
第五个趋势,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出一批新的核心技术,成为一个全世界海洋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比如刚才提到的海水淡化的膜和泵、海洋微藻能源、海洋纤维材料、深水作业平台、海洋工程船舶、海洋水动力发电、海底资源开发都成为依赖技术创新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呼唤技术支撑,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第五个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