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科技局“两评一树”(让群众评价工作、让群众评价作风、数群众满意形象)活动开展以来,坚持“规定动作”不折不扣,“自选动作”务实有效,活动与业务相互促进,实现了服务观念、服务模式和服务实效三个转变,有力推动了全市的自主创新。12月7日,东营市科技在全市“两评一树”活动总结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树牢服务观念 不断促进干部职工的观念转变
企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也是科技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市科技局研究制定了领导班子整改方案和《关于贯彻国家战略促进“黄蓝”融合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率先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金融结合等19件实事,为活动向纵深开展提供了着力点和突破口。变“等靠要”为“闯试冒”、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孤立开展创新服务为协同开展创新服务、变“花钱”搞科技为“赚钱”搞科技、变以行政力量为主推动工作为以市场力量为主推动工作,这些思想观念的转变正在成为全市科技系统的自觉行动。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科技工作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
活动中,市科技局根据服务对象提出的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大胆闯,大胆试,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增强了科技工作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
一是探索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技术资本化模式”。市科技局与省高新技术投资公司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先后研究确定了33家科技型企业、79项成果重点突破。方圆集团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吹氧造硫多金属捕集技术”为主持股65%,省高新投、科技厅风投资金等出资4200万元,持股35%,联合成立了方圆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启动了方圆集团由传统有色冶金向产业创新服务的转型,为全市传统优势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开辟了新路径。公司成立以来运行良好,已实现技术服务收入1000余万元。科技部领导称赞方圆项目“技术资本化模式”为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经验。
二是探索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针对“黄蓝”融合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更高要求,市科技局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积极推动科技资源向重点园区、重点机构集聚。“生态谷”建设稳步推进,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入驻踊跃,在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全市科技创业孵化面积达到35.9万平方米,居全省前列。依托胜利高原公司,油地校联合创建国家采油装备工程中心,中央领导和科技部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期有望取得突破。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部受理了该市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申请。东营市被确定为全省科技产业集群化创新发展试点市、全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备选单位。
三是探索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1+N”模式。扬弃传统科技工作过分依赖行政体系内资源的模式,实行科技机构联系N家市场主体,合力推进科技进步。成立了市科技局社会组织党委,在全市科技类社会组织中建成25家党支部,加强了对该类组织的规范和引领。开通了省内首条全方位科技服务热线“12341”,现已受理来电512件,回复满意率97%以上。发起设立的市农业科技信息协会,通过100名“百姓使者”和7万户会员,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被科技部领导誉为“做得最实、最贴近农民的模式”。
为提高科技服务实效,市科技局结合活动的开展,修订完善了“区域创新总收益”考核办法,把科技系统干部职工所作实际贡献全面量化,重点考核为广大服务对象争取科技资源、提供有效科技服务的情况,为公正衡量干部工作成效提供了科学标准,也为内设机构和干部查找不足、确定目标提供了可靠的参照系。目前,“区域创新总收益”考核已在市科技局实现常态化运行,有效促进了干部职工创新思维能力、策划管理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规范服务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重点工作有序推进,主要指标超额完成。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2.34%,达到935.15亿元,分列全省第二、三位。全市获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98项,为企业和科研机构争取经费6403万元,连年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获得省编委批复,成为建市以来第一家省级以上国有科研机构,科技部已确定以此为依托建设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日前,东营市连续第十年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是全省十年连获表彰的四个市之一。(通讯员 邓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