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科技创新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新引擎

2011-11-01 15:41:44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展,全面展示了全省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及建设成果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在10月28日举行的“2011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着力突破海洋经济核心和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姜大明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促进海洋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海洋产业发展优势。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一定要奉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并重,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的主任、我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娄成武如是说。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我省面临着战略发展的重大机遇,如何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在主题为“蓝色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本届论坛上,18位国内外海洋领域知名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围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合作以及金融资本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演讲和深入研讨。
    蓝色经济是较之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更为宽泛、更具发展内涵的概念,更强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生态与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的协调、海洋产业外延的扩展(由单纯的海洋经济扩大到海洋、临海、涉海三方面),以及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与会人士普遍认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娄成武在演讲时提出,一个蓝色经济区域建设意味着国家的经济将会产生突飞猛进的跃进。在跃进的过程中带动发展的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在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涉海方面,应该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发展高新技术是创造创新型国家的起步基础。作为蓝色经济区域建设,山东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人员聚集,具备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条件。发展高新技术是避免出现大量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三高”企业进入经济开发区重点突破口,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如果这个突破口选好了,可能最后带来的经济区就是现代工业的大发展,是现代工业的山东总体布局的路子,也是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能够在山东得到体现。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的时候,优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战略是山东半岛经济区责无旁贷的选择。目前从高新技术角度,优先发展海洋新型战略产业,应该是半岛蓝色经济建设努力的方向,包括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产业,海洋无线通讯产业等,都是山东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且这方面的发展是前途无量的。蓝色经济区的必然选择是发展高新技术,优先发展海洋的高新技术。
    博鳌亚洲论坛前任秘书长龙永图在总结娄成武的发言时谈到:“由于蓝色经济的提出,使得我们有很大的紧迫性,建立一批最新的由海洋经济武装起来的高新海洋新兴产业。这样的紧迫性,使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经常讲的所谓新能源、生物科学、航空航天,而可以从新的领域,与海洋有关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中,找到新兴产业的新增长点,这对于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很大意义。”
    世界水产协会原主席,资深的国际水产科学家帕特里克·索格拉斯就水产养殖问题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海洋第一产业,是前景看好的产业,他号召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多部门合作。他指出,未来的几十年,养殖的重心应转移到海洋。他说“我们使用一些分子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能够提高对于养殖动物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调控有更多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过去基于经验的养殖方式上,转变到以知识为基础的可控的养殖策略上。”他介绍国外的做法,有的研究机构正在用现代的传感技术,对温度、营养、能量等进行调控,开展综合的陆地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示范性研究。帕特里克·索格拉斯提倡将海藻、鱼类和贝类共同联合养殖,这样能把养殖和海洋环境的清洁改善联系起来。号召渔业学家和水产养殖学家更多参与到交叉学科的项目中来,多部门参与、多方面相关的系统,这样的话才能够决定哪些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确保所有人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就海洋第一产业,无独有偶,曾发表文章呼吁“发展碳汇渔业,抢占蓝色低碳经济的技术高地”的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在论坛演讲时提出“碳汇渔业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我国渔业具有高生产效率、高生态效率和高产出的特点,发展碳汇渔业在我国蓝色经济发展和生物碳汇扩增战略实践中,占有显著地位和重要的实际意义。促进渔业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渔业科技进步。”
    欧洲能源中心的高级主管查德·莫里斯认为需要在潮汐能的开发利用上投资。他介绍了英国潮汐能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这次他看到了我省有关实验室的科研基础,认为,在青岛、山东省有很大发展利用潮汐能的可能。他说:“我们已经看到了实验室的测试已经转到了中试实验,达到了一定规模。现在需要的是更大的投资,投资到设备当中。”
    作为海域环境管理区域项目组织合作委员会主席,蔡程瑛博士在谈如何使蓝色经济在地区得到发展这个问题时指出,在国家层面,要把蓝色经济和绿色经济两个概念整合起来,必须用绿色科技来发展蓝色经济,用绿色经济的科技概念和观念指导蓝色经济的发展。另外,地方要在政策上给予全面支持。
    会上,工程院院士侯保荣建议建立山东省腐防护研究基地,集中力量解决我省的腐蚀问题,推进腐蚀防护产业化。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朱鸿杰表示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为海洋经济发展夯实科技基础,多渠道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
    与会高官、专家、学者等18人就自己所在领域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从不同角度阐述新科技对蓝色经济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关注科技在产业中的应用转化,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丰盛的精神大餐。
    山东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海洋科技人才优势尤为突出,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中高级海洋科研人员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涉海两院院士23名,占全国70%以上。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备,有近60个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29个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0多艘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10个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23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省科研部门和单位承担了国家海洋领域“973”、“863”等计划项目500多项,在研的海洋科技项目1700多项。海洋灾害监测预报、海洋防腐等关键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海洋药物技术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宝贵的科技成果能否转化推广到产业中去,关系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的大局。
   最后,在闭幕式上,常务副省长王仁元强调,“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 有人才优势和科技创新,我们还要把这些转化为现实的产能,服务于蓝色经济发展。(见习记者  范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