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坚持创新推动战略 支撑城市跨越式发展

2011-10-11 18:18:32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 陈伟

    “十一五”时期,合肥市坚持“工业立市”、“创新推动”等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在合肥市跨越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作用。合肥高新技术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实现年均增长32.5%和37.1%;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64%、48%,分别是“十五”的5.4倍和3.3倍,综合竞争力前移15位。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平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3.8%提高到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1%提高到50%。五年间,全市GDP总量从925.61亿元增加到2702.5亿元,占全省比重由16.3%上升到22%。这五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的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增速位居第一,GDP总量由第18位升至第15位,人均GDP由第19位升至第1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第17位升至第13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合肥GDP总量已经从第75位上升到38位,连超37个城市。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科技成果的吸纳和转化能力。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制定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把产学研合作机制、成果研发与转化能力建设作为重要指标,分类引导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建设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敢于“无中生有”和“小题大作”,通过转化一个成果,孵化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产业技术。着力强化“产业是核心”的顶层理念,确立“产业第一”的工作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探索新兴产业培育模式。一是政策推进模式。通过自主创新产品“首台首套”政府采购示范等政策,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二是引进合作模式。引进京东方等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平台集聚模式。如整合资源建设公共安全研究院,吸引一批人才团队开展研发与成果转化。四是原始创新模式。如阳光电源、四创电子等企业以一批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加速培育形成产业链。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坚持外引内培,通过各类创新载体建设,以开放的视野引进人才,打造留学生创业园、“海智”基地、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院士工作站、企业各类研发平台等载体。鼓励创业创造,通过如杰事杰新材料、芯硕半导体等企业的引进,发挥一个领军人才和团队的作用,来带动一个产业。 


着力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构建成果转化体系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设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高校院所为主角、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服务”为原则,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建设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环境工程、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和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
    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被科技部列为科技成果评估试点单位、工信部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中心集聚高校院所各类科技资源,为社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建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科技合作、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专业技术、投融资、人才8大平台,集聚科技成果970项,打造形成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强化创新载体建设。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即“一中心三基地”),融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交易、服务”功能于一体,包括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

  
着力创新管理机制,营造推进自主创新政策环境


    建立创新工作机制。合肥不仅仅就科技抓科技,而是从城市建设各方面抓创新,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推进相关配套改革,减少和消除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再造”,提出把合肥打造成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少、服务意识最强、办事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不断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步伐。强化自主创新法律保障,修订出台《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着力推进科技管理与科技投入体制改革。
    创新资金资助方式。一是对重大科技项目,采用事前资助的方式,二是对专利、成果转化等,采用事后奖励和补助的方式。三是对风险投资,采用财政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资助风险投资项目。全市自主创新资金规模由2008年1.4亿元扩大到目前6亿元,其中自主创新专项资金5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1亿元。政策资金兑现由市科技、财政、审计、税务部门联合审核。为确保市自主创新资金阳光、透明、公开运作,建立了窗口申报程序、部门初审程序、多层监督程序、绩效评估程序和责任追究程序等严格的资金管理程序。并在报纸、网站和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进行公示。
   促进科技金融结合。一是完善《合肥市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方案》,积极申报科技部金融试点。二是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建立全市上市资源储备数据库,现有上市后备资源企业64家。今年以来新增5家上市企业,其中安利、洽洽、桑乐金、鸿路4家高新企业,另有美亚光电、阳光电源、百胜科技、国祯环保、应流机电等5家高新企业已报证监会待审批。上市公司新增直接融资额74.26亿元。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实施《合肥市股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合肥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积极推动各商业银行开展集合保证池贷款、中小企业联贷联保、动产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启动政策性拨款预贷款(基金宝)专项工作。四是 “新三板”扩容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有27家企业与券商签订了“新三板”协议。五是举行2011年银企对接会暨签约仪式、合肥经济圈城市科技型企业银企对接会,签约项目27个,金额4.8亿元。六是推进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暨第七届国际徽商大会,着力从展览展示向项目对接和交易转变,从展示成就向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转变,从技术推介向产业招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