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任城区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区科技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08年上半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3.9亿元,高占比达到31.7%,同比增长33.81%,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家。申报火炬、星火、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0项,专利申请89件,省级专利明星企业发展到11家,国家甜菊糖龙头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6%。
2008年下半年,全区科技工作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注重扶持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壮大现代农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为全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科技发展环境的优化改进,是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作为科技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要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依据区情和县级科技工作的特点任务,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主动服务意识,强化工作措施,确保机关工作高效运转和服务效能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补充,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机制。注重发挥科技三项经费的导向作用,重点扶持拉动经济作用强的优势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同时兼顾社会公益事业和节能减排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技术研究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着力提高科技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合理配置研究和转化的资金投入比例,整合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对于重点项目,要设立专项资金,开辟专用资金渠道予以保障。切实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制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计划,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成果转化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实施步骤。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专利申请和实施转化。加快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区专家信息数据库,整合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研究资源,形成跨学科、全方位的项目、技术、人才的有效配置。进一步加强与经贸、农业、卫生等部门和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联系协作,形成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的科技工作大格局。
注重技术自主创新,提挡升级优势产业。切实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继续实施工业强区和科研大项目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扶持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着力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群体。重点扶持煤化工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为打造山东煤化工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健全完善优势主导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与中国工程院、湖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成立相关研发创新机构,切实提高内部科技管理水平。通过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力促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竞争优势由模仿跟踪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努力形成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项目、人才、技术一体化推进的优势产业创新体系。下半年,围绕煤化工产业,加大对济宁碳素、正元煤化等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引进新上一批煤炭精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围绕机械制造业,重点扶持鲁星机械、沃尔华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档升级技术。到年底,煤电化工、机械制造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8%以上,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着力打造产业集群。要正确把握发展高新技术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攻克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立足任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特别要努力探索直接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接轨,带动企业自主创新整体水平迅速提升的新路子。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为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技术支撑和良好运行机制。筛选一些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技术和产品,组织专门研发机构和专门技术人员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引导企业通过合作研发设计、配套协作制造等方式,积极承接合作企业的技术外溢。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装备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安全环保等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集成和提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继续加大对博特丝杆、华仙集团、济兴医化等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年内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0家,培育10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6.9%,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以任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居项目区、廿里铺项目区为依托,要在研发力量、资金支持、创新体系等方面实施重点推进,打造一批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高、创新能力强、极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引导带动全区工业企业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培植壮大现代农业,提高效益突显特色。切实发挥城郊型农业的独特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落实各项科技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突显地方主要特色。继续加大农业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扶持力度,集中培植苗木花卉、甜叶菊、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六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甜叶菊生产基地、苗木生产基地、甜瓜生产基地、葡萄生产基地等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乡镇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扶持发展以李营苗木休闲观光区和石桥、接庄采煤塌陷地水上休闲娱乐区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在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年内选择5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连续扶持,促其发展壮大。继续推进“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进一步抓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攻关,大力推广秸秆气化、青贮、炭化氨化、过腹还田技术,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示范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扶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提升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依托科研攻关项目,培养造就领军人才。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围绕任城科技发展的重点工作,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流动机制,努力构筑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群体。要以重点行业和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重视培养和使用具有成长潜力的创新人才,更加注重对领军式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通过项目联合研究、聘任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聘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和高技术人才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中来。重视对科技人员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年内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区科技创新人才基金,资助引进、培养、奖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科技进步奖奖金份额,重奖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人才辈出、才尽其用的发展环境。
2008年下半年,全区科技工作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注重扶持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壮大现代农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为全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科技发展环境的优化改进,是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作为科技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要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依据区情和县级科技工作的特点任务,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主动服务意识,强化工作措施,确保机关工作高效运转和服务效能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补充,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机制。注重发挥科技三项经费的导向作用,重点扶持拉动经济作用强的优势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同时兼顾社会公益事业和节能减排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技术研究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着力提高科技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合理配置研究和转化的资金投入比例,整合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对于重点项目,要设立专项资金,开辟专用资金渠道予以保障。切实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制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计划,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成果转化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实施步骤。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专利申请和实施转化。加快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区专家信息数据库,整合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研究资源,形成跨学科、全方位的项目、技术、人才的有效配置。进一步加强与经贸、农业、卫生等部门和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联系协作,形成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的科技工作大格局。
注重技术自主创新,提挡升级优势产业。切实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继续实施工业强区和科研大项目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扶持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着力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群体。重点扶持煤化工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为打造山东煤化工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健全完善优势主导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与中国工程院、湖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成立相关研发创新机构,切实提高内部科技管理水平。通过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力促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竞争优势由模仿跟踪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努力形成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项目、人才、技术一体化推进的优势产业创新体系。下半年,围绕煤化工产业,加大对济宁碳素、正元煤化等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引进新上一批煤炭精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围绕机械制造业,重点扶持鲁星机械、沃尔华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档升级技术。到年底,煤电化工、机械制造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8%以上,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着力打造产业集群。要正确把握发展高新技术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攻克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立足任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特别要努力探索直接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接轨,带动企业自主创新整体水平迅速提升的新路子。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为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技术支撑和良好运行机制。筛选一些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技术和产品,组织专门研发机构和专门技术人员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引导企业通过合作研发设计、配套协作制造等方式,积极承接合作企业的技术外溢。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装备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安全环保等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集成和提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继续加大对博特丝杆、华仙集团、济兴医化等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年内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0家,培育10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6.9%,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以任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居项目区、廿里铺项目区为依托,要在研发力量、资金支持、创新体系等方面实施重点推进,打造一批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高、创新能力强、极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引导带动全区工业企业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培植壮大现代农业,提高效益突显特色。切实发挥城郊型农业的独特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落实各项科技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突显地方主要特色。继续加大农业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扶持力度,集中培植苗木花卉、甜叶菊、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六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甜叶菊生产基地、苗木生产基地、甜瓜生产基地、葡萄生产基地等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乡镇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扶持发展以李营苗木休闲观光区和石桥、接庄采煤塌陷地水上休闲娱乐区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在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年内选择5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连续扶持,促其发展壮大。继续推进“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进一步抓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攻关,大力推广秸秆气化、青贮、炭化氨化、过腹还田技术,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示范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扶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提升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依托科研攻关项目,培养造就领军人才。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围绕任城科技发展的重点工作,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流动机制,努力构筑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群体。要以重点行业和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重视培养和使用具有成长潜力的创新人才,更加注重对领军式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通过项目联合研究、聘任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聘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和高技术人才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中来。重视对科技人员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年内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区科技创新人才基金,资助引进、培养、奖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科技进步奖奖金份额,重奖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人才辈出、才尽其用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