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17日至21日,“973计划”9个领域200余位专家在北京9个评审会议室进行项目评审,参加复评的174个项目申请人在各地25个答辩会议室进行报告和答辩。评审通过双向音频、单向视频进行,答辩人在千里之外听题答辩。评审专家在北京可以看见答辩人的一举一动,并提问、给分。整个答辩被摄像镜头全程记录、存档。
由科技部主持的这次评审,吹送一股清新之风。
“973计划”, 是1997年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坚持“面向战略需求,聚焦科学目标,造就将帅人才,攀登科学高峰,实现重点突破,服务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指南引导,单位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的立项方式,加强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工作。
这样重大的战略性项目,自然引起各地各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为争取科研经费“跑项目”的现象,一直以来为科技界诟病。
其实,不只是“973计划”,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评先进评奖评职称,都发生过找关系打招呼拉票等不正常的现象。笔者曾担任过3次职称评委会委员,为了保密,组织部门下午下班前决定评委会组成人员并个别下达通知,次日召开评审会。尽管如此“悄悄的”,风声仍会走漏,晚上会接到不少请“关照”的电话。事实证明,要求“关照”的,均是成果不过硬的。评审是差额通过,关照了打电话的,等于欺负了成果优异的老实人。
这次“973计划”的评审,开了一个好头。
据报道,今年由科技部统一部署,各地方和有关部门的科技主管单位积极配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国家科技计划网络视频评审及答辩系统,并由973计划率先试点使用。今后,在其他国家科技计划的评审工作中也将推广使用网络视频评审系统。
网络视频评审对进一步提高科技计划管理水平、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可以简化项目评审程序、提高效率、节约费用。第二,项目在本地答辩、专家在异地评审,可以减少科技人员为申报项目奔波劳顿,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开展科研工作;第三,可以避免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受到干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评议环境,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愿科研项目得到科学管理,愿评审的清风吹绿科技事业的广袤原野。(李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