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小组讨论结束时,一位委员转述了某直辖市幼儿园孩子考小学的一道数学试题:1—9共9个数,1、3、5、7、9是按照奇数分;2、4、6、8是按偶数分。那么1378、59、246三组是按什么分的?一位委员说是按照偶数、奇数、偶数的方法去分的,属于“偶奇偶”混合型。但这不是标准答案。在场的委员身为教授、副教授和大学老师,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所谓正确答案。
据那位委员介绍,出题部门给出的正确答案是:是按照拼音一声、二声、三声来分的:1378都是一声,59都是三声,246都是四声。
委员们觉得这件事很可笑。笔者觉得其中隐含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大问题。
其一,这道题没任何实际意义,既没有数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也没有声韵学方面的价值,充其量算个蹩脚的脑筋急转弯题。让幼儿考这类怪题,只能说明出题者、主管部门偏离了教育的正确轨道。
其二,题目本身不科学,却成了标准试题,还给出了标准答案,出题者等于在幼儿的脑中安了个紧箍咒。有一个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到到一所幼儿园,在黑板上点了一下,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是天上的星星,是熊猫的眼睛,是闪闪的火花……”他又到一所著名大学演讲,拿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下,问在场的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家面面相觑,没人敢回答。最后,有一个大学生壮着胆子说:“是一个点。”学前教育中的小孩,天真活泼,思维无拘束,可惜的是不少人的奇思妙想、创造力被一些后续的教化和规矩给消灭了。
钱学森生前念念不忘、屡次提到的话题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认为,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当今高等教育科学精神的缺失。
其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必须创新,必须改变仅凭分数评价教育的理念,有些问题的答案不能是唯一的,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向和目标已经确定,关键是落实。(李华丰)
据那位委员介绍,出题部门给出的正确答案是:是按照拼音一声、二声、三声来分的:1378都是一声,59都是三声,246都是四声。
委员们觉得这件事很可笑。笔者觉得其中隐含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大问题。
其一,这道题没任何实际意义,既没有数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也没有声韵学方面的价值,充其量算个蹩脚的脑筋急转弯题。让幼儿考这类怪题,只能说明出题者、主管部门偏离了教育的正确轨道。
其二,题目本身不科学,却成了标准试题,还给出了标准答案,出题者等于在幼儿的脑中安了个紧箍咒。有一个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到到一所幼儿园,在黑板上点了一下,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是天上的星星,是熊猫的眼睛,是闪闪的火花……”他又到一所著名大学演讲,拿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下,问在场的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家面面相觑,没人敢回答。最后,有一个大学生壮着胆子说:“是一个点。”学前教育中的小孩,天真活泼,思维无拘束,可惜的是不少人的奇思妙想、创造力被一些后续的教化和规矩给消灭了。
钱学森生前念念不忘、屡次提到的话题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认为,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当今高等教育科学精神的缺失。
其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必须创新,必须改变仅凭分数评价教育的理念,有些问题的答案不能是唯一的,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向和目标已经确定,关键是落实。(李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