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由传说中大舜帝耕作于历山之下而得名。这里自古人杰地灵,闻名海内外的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等名胜遍布其中,翰林学府、科研院所百花齐放。历下,由此成为泉城济南的一颗闪亮明珠。
近年来,济南市历下区深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深入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用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后发优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十一五”期间,历下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4%,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该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首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首批20个之一,山东省唯一)等称号。历下,正在成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中一个耀眼的亮点。历下,一个响亮的区域科技创新品牌正在冉冉升起!
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2006年,提出了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中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区行列的目标,成立了以区长为主任的历下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推进委员会。先后出台了《济南市历下区创新型城区建设规划》及《济南市历下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8个子规划和《济南市历下区创新型城区建设若干政策申报、受理、审批、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在全市首个开展创新型城区建设街道办事处考核,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科学高效运行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区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7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14个,制定国家标准5项,全区专利申请总量累计22372件,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连续4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称号。连续5年在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考核中居10个县(市)区之首。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历下区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先后出台了《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在全省首批开展萃智理论培训,协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帮助企业通过创新渡过危机,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资源与环境、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先进制造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截至201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较“十五”末增长了15个百分点。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家,居全市十个县市区之首。逐年提高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丰富活跃。2010年,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达2246万元,较“十五”末增长37.6%。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近400项,获得国家、省、市经费支持1.13亿元。一大批优秀科技成果取得突破,其中,77个项目项获得省、市级奖励。中创等3个项目列入国家核高基等重大专项计划,LED背光源液晶显示器模组工程化、国产中间件标准及实现、太阳能热水器自动化生产线装备研制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
借助区位优势,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现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领办企业187家,其中市级以上科研院所99家,高等院校21所。拥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省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各类荣誉的知名专家60余人,驻区科研机构中从业人员7000余人。技术创新体系蓬勃发展。全区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各类研发机构,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研发机构120余个。科技服务体系快速推进。依托济南市历下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了历下区中介服务联盟,为科技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转化、计划项目论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基本服务项目外及专利代理、软件评测、文献检索、法律、会计等专业化服务。目前,联盟单位25家,年提供服务或咨询千余次。产学研合作创新不断深化。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历下区政府分别与山东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山东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等5家单位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实施“名校、名院、名企”互动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省医学科学院、济南大学等3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现科技合作。签约“双百互动”工程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已达126对,50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落户历下,实现效益20多亿。建立了科技副职制度,聘请科技顾问、科技副区长及办事处科技副主任,参与全区科技战略决策。经科技副职牵头,先后签订科技合作、协议20余项,引进优先科技成果50余项。
辖区资源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
历下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培训的中坚力量。济南历下软件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面积达3万平米,成功孵化了星科、政通、雷森等一批成长型科技企业。“十一五”,历下区把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突破口,提出了“内涵增长、集约发展;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的目标,全力做好利用科技资源与培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大文章。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密集优势,将城市的整体发展与高校、科研院所布局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先后策划建设了山大路科技商务区、历下软件产业园、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人才、技术优势,成功研发了一批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并通过院企合作实现了转化。千佛山科技城,规划占地21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高校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社会服务的靓丽窗口。经十路、文化东西路沿线文化创意产业区,区域内大专院校、新闻媒体聚集,带动了以服务为主的广播影视、音像电子、文化娱乐、广告、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山大路科技商务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其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潜力吸引了“华强电子元器件专业市场”项目落户。“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载体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千余家,培育了中创、桑乐、巨洋、正元、晶恒等一批年收入过亿元龙头骨干企业和重信、天虹弧板、时空超越等一大批发展潜力强、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推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科技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型科技建设显成效。
一是创新科技管理方式,打造“阳光科技”。建立科技工作“五公开”制度,实现了工作目标公开、工作职能公开、政策标准公开、管理制度公开、服务流程公开。在全市率先建立网上申报系统,实现科技计划的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评审,保证评审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积极改革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实现了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由前资助向后补助的转变。二是强化科技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企业创新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企业满意作为“第一目标”,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跟进,全员参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改进工作作风,推行服务承诺制等“八项制度”,开展“微笑服务”,实行“阳光政务”, 积极深入基层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科技创新难题,树立了科技局依法行政、廉洁奉公、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一批具有较强全局观、精通业务的科技管理者正在成长起来,他们和科技人员共同携手创造着繁荣和谐新历下。
五年大变样,历下区科技兴区创造了辉煌,为“十五”期间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全区科技进步工作,必将在“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自主创新”的推动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跨越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张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