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吴铭兴
“聊城科技视频系统”是聊城东昌府区科技局依托科技特派员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的传播科学技术的视频网络平台。他们在区科技局设立了专家视频工作室,依托科技特派员,紧密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利用现代互联网络,随时实现专家与农户、专家与企业的对接。农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专家可以面对面予以解答,体现了直接、快捷、方便,提高了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东昌府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聊城东昌府区科技局局长吴铭兴。
记者:吴局长,您好!科技服务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科技下乡、科技大篷车、科技培训等等。科技局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系统开设科技视频,专家与农民、与企业面对面解难释疑的?
吴局长:为了科技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型企业,国家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这方面的研发,如农业部就进行过这方面的试点,科技部也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河南郑州就曾依靠有线电视网进行过试验,我们也曾围绕外地部分产业开展的“视频医院”参观考察。自2007年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聊城召开后,按照聊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东昌府区委、区政府把全面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作为振兴东昌府区经济、建设强市名城的重点工作。在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主要报告中,明确把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作为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工作。东昌府区主要领导专门调度科技工作、研究分析科技工作新形势,结合东昌府科技工作,围绕落实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制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十一五”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工程、新农村建设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良种工程、科技培训工程等“六大工程”中,提出建立聊城市科技视频系统的工作要求,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为建立科技视频工作打下了基础。在东昌府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和聊城市科技局的具体指导下,经过4个月的紧张建设,科技视频系统于2008年全国科技周(5月17日)开始试运行。由此,一种崭新的科学技术传播交流系统在东昌府科技局诞生了。科技视频系统的诞生标志着向基层传播科技技术的高速公路已经形成。
记者:科技视频系统自2008年5月17日开通至今,运行情况如何?
吴局长:东昌府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六大科技工程”后,区里领导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50多万元在科技局建立科技视频系统,设立专家视频工作室,周六、周末也不休息,全天候为农民、为企业解答问题。自2008年科技活动周开通至今,已无偿为基层符合条件的11个视频终端提供电脑、视频头、麦克风、耳机等用品,无偿为农民群众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服务。我们从实际出发,先在农业领域牵头,进而向工业领域延伸。如今,已有56家符合条件的农户和企业填写了“聊城市科技视频系统会员单位申请表”,其中9户是东昌府区外用户,现已开通用户达37个视频服务点,除覆盖东昌府区各乡镇外,并辐射相邻县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特派员和各类专家在专家室轮流值班,已接待咨询1300多人次,为农民解答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难题500多个。许多外地科技局打电话咨询我们的做法,新疆科技厅派专人来考察学习。科技视频系统的开通,受到了广泛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大众日报、山东新闻联播、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等新闻媒体都做了专门报道。
记者:吴局长,上面您提到科技视频系统的诞生向基层传播科技技术的高速公路已经形成,科技局怎样利用这条“高速公路”,使基层更多的掌握新技术、新信息,更快的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吴局长:聊城科技视频系统是利用现代互联网络使国内外一流专家直接、方便、快捷、高效的对农民和企业进行指导,使科技向基层快速流动。主要通过5种途径:一是面对面指导。就是国内外一流专家利用科技视频电脑显示屏的视频图像,对农民群众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面对面的解答。不仅可以用语言回答问题,还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分析,能够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二是产业培训。比如村里有10个茄子种植户,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可以通过专家视频的办法,在基层视频点由视频工作室的专家对相同产业农户进行面对面集中培训。既提高了农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三是系统化传播。在指导和培训的同时,聊城科技视频系统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所)合作,依据聊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着眼于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自觉性,利用视频系统资源系统化传播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比如通过“科技大舞台”窗口,让我们了解、知晓国内外最新科技走向。四是科技特派员现身说法。用科技特派员自己成功的做法,制作视频向基层群众播放,激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东昌府区农民出身的特派员陈义华,自己编写了“科技特派员教你如何种好菜”一书,我们正在和聊城大学传媒学院合作逐一制作视频,通过视频终端可以随时向群众播放。五是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为丰富聊城科技视频系统服务。主要是依托我们国家已经推广的远程教育、党建培训、绿色证书等培训工程,在聊城科技视频系统内开辟相关栏目,打造喜闻乐见的科技推广和普及的窗口。我们计划开辟“蔬菜”及“畜禽饲养”、“健康与保健”、“家庭花卉养殖”等栏目,向群众生产生活的多领域进行现代科技服务。
记者:据了解,科技视频系统全面开通,是通过五种形式直接、方便、快捷、高效的对农民和企业进行科技指导,从现在运行的情况看,科技特派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吴局长:科技特派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聊城市现有科技特派员3000多人,其中东昌府区近400人,科技特派员涵盖东昌府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技特派员资源是我们科技视频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一是利用科技特派员特殊身份。聊城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的政策给科技特派员发挥聪明才智铺平了道路。他们在做好本职的基础上,可以放心大胆的用自己的专长获得收入,他们还可以领办各种实体、从事各种形式的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的“特”为我们利用这种丰富的资源创造了可能。二是科技特派员有丰富的科技经验。他们长期工作在基层,熟悉我们的农村和农村产业,熟悉我们的企业和职工,熟悉我们的农民和我们发展的现实,他们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便于把科技知识传播出去。三是科技特派员知识渊博。从聊城市科技特派员的内部结构看,他们不仅仅是在聊城市土生土长,而是符合聊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要求,已经聚集起国内一流的科技力量,不仅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还可以满足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他们依托自己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使我们利用国内外资源办好聊城科技视频系统成为可能。从科技视频运转现状看,聊城科技视频系统为科技特派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科技特派员为聊城科技视频系统的成功运行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记者:吴局长,东昌府区科技局在服务基层方面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创新之路,建立视频终端的客观需求基础和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
吴局长:积极探索区域科技工作发展的新路子是科技局的首要任务。从实质上说,聊城科技视频系统的诞生是市场经济发展对科技推广和科技普及的客观要求。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在科技推广和科技普及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科技视频建设的难点在终端视频点建设,重点在于解决视频点主动积极地为老百姓提供科技服务的问题,核心在于利益机制的选择。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多年市场经济的培养下,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村,已经成长起一批经营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私营经营门店。这些经营门店,特别是那些经营农用生产资料的老板,有的还专门聘请科技人员为他们支撑门面,像销售种子、农药、化肥等重要农资的门店更是这样。这就是我们建立终端视频点的客观需求基础和最基本的条件。依托门店建立起终端视频点等于为他们无偿提供了科技推销员,他们为老百姓提供的科技服务越多,他们的知名度就越高,他们的经营就会越好,做到了相辅相成、互惠互利。这样,一个依托聊城市科技特派员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互联网络,通过科技视频传播科学技术的平台就这样诞生了,并受到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经济发展需要的,群众欢迎的,就是我们科技系统努力的方向。
记者:创立科技视频系统付出了一定的劳动,并无偿投资50万元,为符合条件的11个视频终端提供电脑、视频头、麦克风、耳机等用品。在视频终端工作点我们提供科技咨询是有偿服务还是无偿服务?在科技视频终端,只限于东昌府区域科技服务吗?科技视频系统开通了,东昌府区科技局下一步有什么新的打算?
吴局长:科技视频系统建设在体制上实现了对农民永远的无偿科技服务,这也是我们科技视频系统的生命力所在。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迅速培养科技视频终端点。按照东昌府区村村通的要求,今年内力争在东昌府区500个村庄实现村村通,让农民群众不出家门就享受一流科技服务;在2009年上半年力争在全市8个县市区开通科技视频工作点1500个,覆盖全市所有的乡镇;再到2010年底使全市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实现科技视频工作点村村通,进而覆盖聊城市周边地区,实现依靠科技振兴经济、建设创新型地区的目标。同时,我们还要对专家队伍和专家工作室进行加快建设。按照现在的聊城科技视频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最大容量是500个基层视频点,专家工作室最少不低于5个,值班专家最低不少于20位。根据形势发展需要2009年上半年专家工作室最少要达到30个,值班专家最低不少于120人;到2010年专家工作室最少要达到60个,值班专家最低不少于240个。从今年开始就抓紧工业专家室建设,通过科学视频使国内一流工业专家实现与聊城市工业企业的面对面服务,力争100个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的100位以上的专家教授通过我们聊城科技视频系统进入专家工作室开展工作,提高聊城市企业的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按照以上工作计划,我们与聊城大学合作,正在加紧研究符合科技视频发展要求的网络系统,2008年内可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