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奖励 评价体系日趋科学规范 激励作用不断增强

2011-03-01 15:16:39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奖励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以规范科技奖励评审行为、不断改进评审方式、完善评审程序为主要内容,评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取得良好效果
改革评审方式,严格评审程序,确保评审过程客观公正。
我省的科技奖励评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会议评审为网络评审。针对申报数量巨大,评审标准难统一,奖励监督难度大等问题,逐步推行了网络评审。
    ——制定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网络评审改革方案》。对评审原则、评审重点、评审标准、评审程序、评审组织管理、奖励监督等做出明确规定,提出评审工作的总体要求。
    ——提出了网络评审系统规划设计方案。编写评审系统程序,构建了数据库,逐步建立网络评审专家系统、网络评审数据库系统、专家数据库系统。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成立科技奖励监督委员会,制订《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章程》,对科技奖励评审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按照《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行为准则》的要求,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将廉洁从政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有效的防止了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在形式审查和评审委员会结束后,分别两次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增强评审工作的透明度。
    2004年,2个专业组进行网络评审试点;
    2005年,5个专业组进行网络评审试点;
    2006年,在全部26个专业组推行网络评审。根据国家科技奖励改革精神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要求,修订《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制订了评审程序、评审标准、评审办法、监督办法,依法评审,尤其是取消了奖励项目的合并,提高了科技奖励的客观公正性。
    2007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奖励证书上加盖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公章,极大地提高了科技奖励的权威性,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同年,开展了拟授高等级项目的会议答辩,利用局域网,专家现场听取项目主要承担人的汇报并质疑,根据现场表现并结合网络初评情况打分,评出拟授高等级奖励项目,保证评审的客观公正。
    2009年,增加一等奖项目的现场考察。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现场质询等形式,深入了解项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情况。防止申报单位在申报材料中出现弄虚作假现象,保证了一等奖项目的评审质量。
    2009年,进行省外初审的试点。选择省自然科学奖和省科技进步奖的卫生专业组进行了省外评审试点。由外省市科技奖励管理部门全程主持评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评审更加客观、公正。
完善评价结构,完善评价内容,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规范。
    省科技厅成立“省科学技术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邀请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作为课题组成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共同探讨、改进、细化了评价方法和内容,重新构建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以使项目评价更加科学、规范。
    ——客观公正。首先体现在评价指标环节,在充分考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不同奖项的特点差异,试图更加客观的评价作品价值。其次,还体现在权重赋值的差异上,新的指标体系通过权重赋值的差异,体现不同奖项评价的侧重点和导向性,以便突出成果特色;最后,体现在对指标评分标准的具体化上,细化二级指标,量化三级指标,使得评价过程更加理性、客观,从技术层面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
    ——系统全面。由于不同奖项的设置目标和评价标准各有侧重,需要从科学价值、创新程度、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分别进行衡量,个别奖项还包含一些独特评价内容。因此,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奖项的设置目标,确定不同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全面涵盖了体现科研成果水平和特色的各个领域,从多角度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防止成果的片面性。
    ——方便易行。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要求,对原有体系中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通过科学方法直接获取或通过简便易行的方式计算得到。定性指标则借助于同行专家能力做出判断。尽可能避免指标度量的模棱两可、晦涩难懂和无法度量。在操作上尽量简单方便,便于使用者开展工作。
    ——简单通用。在不同行业与领域,科学技术奖励评审评价标准有较大的差别。新评价体系既针对所有的行业,也不能忽视行业特性需求。因此在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其通用性,更多涉及对不同行业科技成果共性的衡量,并为针对行业特性的三级指标设置留出接口,便于通用模板在不同行业的适用。
    引导和激励作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奖励工作取得新进展,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再创新高,省科技奖励引导和激励科技创新、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作用不断增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社会显著的好项目,济宁如意集团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嵌入式系统定位”纺纱理论,研制了“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该技术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不仅可应用于棉、麻、毛、丝纺纱领域,实现超高支纱线的纺制,而且可使传统纺纱难以利用的原料可纺,具有资源优化利用及充分利用、缩短加工流程、降低能源和原料消耗等方面的优点。该技术已经申请专利20项,其中7项获得授权。(通讯员 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