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明,男,1958年出生于山东潍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十七大党代表。现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十大中青年科技专家、山东省十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山东省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长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于金明教授针对制约肿瘤放射治疗疗效提高的两大瓶颈——精确施照和精确靶区勾画,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建立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食管癌18F-FDG?PET/CT生物靶区勾画的标准,国际上首先建立了功能影像引导的肿瘤放疗技术,是我国现阶段开展肿瘤精确放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拓者之一。于金明教授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863、国家十五、十一五重大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十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此次获得省科技最高奖,于金明并不意外。自从1993年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回国至今,他已经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这是第一次获得省科技界最高荣誉,不过这主要是我们团队的贡献,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
于金明所说的团队就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放疗中心——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在于金明的带领下,该团队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30人,其中45岁以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名、博士25名、留学归国人员18名,是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岗位”之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
1958年出生于潍坊农村的于金明,从小学业非常优秀,高中毕业辍学务农一段时间后,1977年考入昌潍医学院,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省肿瘤医院,5年后被公派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1993年回国担任山东省肿瘤医院任放疗科主任。“我想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是靠我们政府的助学金去完成的,包括我1988年公派去美国,也是靠我们国家资助的。国家甚至是用煤炭、用粮食等原始的资源换取外汇供我在美国工作,所以我对国家来说,我们的关系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报答。”
谈起当初怎么选择医学院又怎么进入放疗领域,于金明坦言:“考大学的时候就觉得医生是个铁饭碗,起码有饭吃吧!大学毕业以后分配过去,服从学校分配,算是歪打正着。”事实上,1983年分配到山东省肿瘤医院之前,他从未学习过放疗方面的知识,但从那一年开始,一个猛子扎下去已经近30年过去了。他提出的“精确放疗”概念将中国肿瘤治疗从常规放疗引领到“精确放疗”时代。在实现解剖影像引导靶区精确勾画基础上,他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肿瘤生物靶区勾画研究,开发射线精确施照新技术并建立放疗规范,解决了射线精确施照的难题,提高了放疗的疗效并修改了《美国国家癌症治疗协作网》(NCCN)中肺癌的放疗指南。近年来,他又围绕“精确放疗”开展深入研究,建立了多种肿瘤精确放疗临床技术规范并在全国推广,创建了乏氧显像、EGFR显像等多种功能分子影像技术,成功实现了人体肿瘤的功能分子影像与生物靶区的动态、实时研究并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评价,被称之为“革命性的创新与突破”,“国际率先的临床研究,在核医学和肿瘤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很多人以为国内科研环境不如国外,尤其是像美国那样世界先进的国家。但于金明认为并不完全如此:“也有一些事情是在国外做不了的,相反在国内我们却具有优势,这就是集成攻关。在国外,别说合作的繁琐,就是查一个资料,又是申请又是批准,不知道要经过几道程序,而在国内,团队的优势就非常明显,这也得益于我们国家目前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在政策方面,我们国家的力度是很大的。”
对于“精确放疗”的理解并不难——最大限度地聚焦放射线能量杀灭肿瘤的同时,将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程度,但走向“精确”的过程却在考验着一个人思维的缜密和精准。于金明说,立体定向放疗最早的触动源于小时候常玩的用放大镜照火柴头的游戏。焦点聚集在火柴头上,火柴头的局部温度很高,而周围的温度并不高,想象一下火柴头就是肿瘤,用几束高能量的光聚焦到这个点上,火柴头点燃了,周围的部分安然无恙……可是,肿瘤并不是按照圆圆的火柴头形状生长的,它的形状各异,分化程度不同,于是,他的思路里便又有了“适形放疗”:无论你肿瘤如何变化,我的照射射野可以为你“量身定做”……但这还不够精确:以前每一束射线的能量强度是均匀的,而肿瘤细胞的分布却是不均匀的。可不可以通过改变每一射束的强度分布,来得到一个更精确更合理的靶区分布呢?于金明又开始了“调强放疗”。他还把科研和临床结合起来,以他为首研制的超级伽马刀实现了360度旋转精确聚焦,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兼备脑部疾病治疗和体部肿瘤治疗的新型装置……
20多年来,于金明亲自治疗了数以万计的肿瘤病人,治愈了大量患者,使他们重返工作岗位。谈到如何对待病人,于金明说:“只有一次治疗机会。如果首次治疗是正确的,很可能这个病人就能治愈;如果是错误的,一旦复发了或转移了,再行补救治疗,治疗成功的希望就非常渺茫。肿瘤医生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
从1994年开始,于金明在医院放疗科开始用英语查房。除了提高大家的英语水平这样显而易见的原因,其动机里还包裹了他一个“柔软”的想法:避免对肿瘤患者造成恶性刺激。他说,这也许又是一个肿瘤医生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面对一个也许根本治不好的患者,你仍然要鼓励他,要用一颗爱心,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把温暖、信任传递过去。
2005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于金明提出“逼猴子游泳,赶鸭子爬树浪费人才”,该观点一提出即被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相继报道,在国内引起一时轰动。“不让猴子爬树,叫它游泳;不让鸭子游泳,叫它爬树。按一种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只会浪费人才。到现在,很多单位也存在这种情况,不顾实际需要,不管对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还是对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统一标准,单纯地用论文、用外语考查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或者要求所有人去做同一件事情,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比如我们这个团队,既有上了年纪的工农兵,也有刚参加工作不几年的年轻人,我们只有给他们不同的分工,人尽其用,才能集中有限的资源干大事!我们要极力避免‘让猴子游泳,赶鸭子爬树’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