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 打造创新 活力开发区

2011-02-15 16:01:23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局长 吴志成

   “十一五”以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抓住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的机遇,坚持“把握关键点、拨亮闪光点、瞄准攻关点、立足基本点”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开发区建设。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五年实现年均20%以上的增长,总量多年保持全市首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四位;技术创新环境指数位列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考核第五位;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列为“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把握关键点——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大局


  近年来,青岛开发区把“双十高工程”实施作为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点”,即用3-5年建设十家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十家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力促进了产业链向两头提升、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加快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
  开发区紧紧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建设,按照“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坚持“提升项目质量,提高项目开工率”的工作方针,大幅度提升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以来,全区累计引进建设“双十高工程”项目45个,其中油气加工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加工利用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12个,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发动机、海信LED液晶模组生产线、船用柴油机曲轴等产业化项目33个。全区现有电子测试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研院所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有轮胎工艺与控制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有澳柯玛集团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


拨亮闪光点——把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核心内容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开发区,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个“闪光点”。 “十一五”期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可达5380亿元,年均增长22%左右,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9%,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市首位。
  ——以壮大高新产业集群为重点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力。近几年来,开发区按照“挖潜存量、扩展增量、壮大总量、提高质量”的思路,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化高新产业集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发挥产业化基地的拉动作用。依托区内大企业、大项目的牵引拉动作用,通过实行大项目和配套企业的协作攻关机制、积极推进区市对接、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等多种形式,推进新型显示技术项目、数字家电技术项目、海洋油气工程装备项目和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与高性能子午胎技术项目等4个产业化基地纳入《青岛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区对四个产业化基地的资金扶持达2亿余元,为四个产业化基地争取上级科技资金2000余万元,推动了产业化基地建设对主导产业和上下游产业链的辐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二是推动试验区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努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海尔、海信、澳柯玛、国风四大集团运营良好,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试验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的37%左右,对区域的经济拉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每年两次邀请市科技局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对企业进行培训,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操作程序和专项审计等方面给予指导,每年参加培训企业40余家,发放科技政策宣传资料500余份。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3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青岛市创新型企业8家,另有8家企业已经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40家,逐渐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
  ——以培育民营科技企业为亮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新增长极。持续开展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增强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意识;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技术咨询、“金桥工程”、“院(所)企协作”等活动,为60多家企业破解核心技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难题130多项,坚持从民营科技企业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完善科技政策和增加扶持资金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添薪加火,全区2006年以来投入重点科技计划资金5000余万元,其中80%以上用于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了赛轮、美光、科瑞特等一批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所在行业乃至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同时又逐步加强了对华世洁、三汇橡胶、达邦钻机等一批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逐渐成为全区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在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有17家,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六大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瞄准攻关点——把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任务


      “十一五”以来,开发区把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作为科技创新的“攻关点”,积极整合全区科技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向实际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切实抓好,成效凸显。
     ——以产学研平台搭建助推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效。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契机,重点加大八大领域35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参加座谈会、恳谈会等,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每年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组织科泰重工、华世洁环保科技、惠城石化等100余家企业参加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和中科院技术合作洽谈会等各种“技术洽谈会”、“技术研讨会”。 2006年以来,全区共鉴定科技成果327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以上234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5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8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高含水油田优势通道定量描述与调控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在三大石油公司的油田应用,累计增产原油300余万吨,近3年创经济效益近23亿元。惠城石化公司的“催化裂化废催化剂复活技术产业化”项目,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可为炼油企业节省4.5亿元的催化剂成本。山东科技大学的“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在不断巩固完善喷浆作业、带电作业机器人成果的同时,开展的“动物机器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以试点示范建设助推知识产权工作达到新水平。 “十一五”以来,开发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建“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开展专利执法行动,推动企业开展产权试点示范申报工作,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专利技术实施率已达到60%以上,高新企业、专利明星企业等专利实施率达到80%以上;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2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2家,青岛市试点示范企业6家,青岛市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单位10家。2006年以来,全区共申请专利5500余件,年均增长30%,专利授权3700余件,年均增长20%以上;共奖励专利成果2836项,下达奖励资金近300万元。


立足基本点——把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作为系统工程


  为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服务水平,是开发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点”。
  ——以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支撑力。2006年,开发区有效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先后把城市桂冠、樱花大厦纳入孵化器管理运作范畴,总孵化面积达2.9万平方米,创建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006年以来,创业中心新引进科技企业49家、中介服务机构21家,培育毕业企业60家;技术产权交易合同额4390万元;孵化企业及毕业企业累计完成技工贸总收入达6.8亿元,实现利税6700万元,荣获“全国先进创业园”。截至目前,创业中心的在孵企业达到98家、中介服务机构达到26家。
  近年来,将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范畴,现占地120亩,有孵化场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更好地整合和优化了全区的科技孵化资源,入园研发机构和企业达60余家,园内企业共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有一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大学科技园”。以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为依托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平台,已与美光机械、华世洁环保科技等10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服务企业20家,完成服务项目10余项。
  以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服务平台为目标,规划建设了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园,辐射拉动作用明显。政府投资1.2亿元的一期工程已经启用,普加智能、世纪互联等高科技项目入驻运营;科技创业园内兰州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泰光电气研发大厦和芯生圆微电子等一批研发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引进的金太阳数码科技和启立科技创业园也即将开工。同时,借鉴发达地区模式,积极推进民营孵化器—青岛福瀛科技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的发展,已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孵化场地面积2.68万平方米,入驻科技企业达20余家,成为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科技扶持政策完善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一方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针对企业不同时期发展需求的不同,开发区及时进行科技政策调整,自2006年以来,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对《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另一方面,从规范科技管理和引导企业发展出发,制定出台《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推动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2010年,思普润水处理有限公司和惠城石化公司等企业的4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共获得无偿资助521万元;2006年以来,全区有44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获得无偿资助5471.6万元;19个项目列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获得无偿资助1930万元;有39个项目列入青岛市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和中小企业科技计划,共获得无偿资助1190万元;全区共下达区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12个、科三费5000余万元,下达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13个、科三费4.1亿元。(薛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