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多点支撑 实施重点带动 整合集成资源 优化创新环境 加快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
“十一五”期间 全省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过去的五年,全省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中心任务,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大力加强创新平台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科技战略地位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技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形成了政府鼓励引导创新、各相关部门支持创新、企业依靠创新的良好局面,科技工作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二)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十五”末的7346亿元增长到约3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4.07%增长到35%以上,圆满完成“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涌现出一批以离子膜、碳纤维、如意纺等项目突破为支撑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认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从2007年起设立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专项资金从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亿元,围绕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重点产业,每年组织实施50—80个重大专项,带动大量金融社会资本注入,大幅度提升了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和推进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省政府颁布实施了《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明确省级财政三年内将投入20亿元,带动社会投入600亿元以上,以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需求为基础,重点培植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半导体照明等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三)民生科技实现重大发展。
连续三年实施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科技专项,突破了一批“五节一循环”关键共性技术,经济和社会效应良好。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取得重大突破,良种工程稳步推进,海洋科技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取得近12000项重要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级奖励项目数量达到149项,获得国家奖励数量保持在全国前列。全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到31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73家,企业占受奖科技项目的比重达到54%。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正逐步增强。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为代表的九大战略平台已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已达到26家,比“十五”末增加22家,跃居全国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正式成立并通过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家,居全国首位。
(五)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全省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达到2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达到7家,国家创新型园区4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数量分别达到3家和5家。以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标志,我省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和实验区数量各达到3家。我省与青岛市、济南市分别进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区域创新环境得到优化。全社会科技投入水平迅速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快向山东聚集。目前我省院士人数达到37名,“泰山学者”23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76人。“十一五”期间出台或修订了《山东省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54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使现行政策法规数量达到了88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全面完成好“十二五”规划确定目标任务
“十二五”是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富于创造性,全面推进“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做好“十二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支撑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高点定位,强化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进一步整合集成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实现优势领域的技术跨越和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加快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工作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要首当其冲,率先实现突破。各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加以推进;要把自主创新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切实维护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要抓住“十二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机遇,准确把握国际上研发活动和科技创新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更广泛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需求,立足我省基础优势和特色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对我省经济增长具有较强带动性作用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要跳出自身发展的小循环,把眼光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走向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我省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更好地服务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结合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实施,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要紧紧围绕“两大战略”的实施,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积极开展针对研究两个区域的基础性研究,重点在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加强攻关,早出成果,为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相关发展资料;要瞄准“两大战略”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深海技术、新能源技术、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六大方向,着眼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扎实推进各类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等建设,引导和支持建设一批技术密集的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基地,努力培植现代海水生态养殖业、海洋药物和生化制品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精细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船舶制造业、仪器装备产业和海洋工程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科技在黄三角高效生态区和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中的先导作用,为“两大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带动和辐射全省其他区域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创新环境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基础。我们要在现有科技政策和创新环境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措施,优化环境,提高服务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政策措施。要深入研究探索科技管理工作中激励分配、公平竞争、成果保护等工作的特点,研究和制定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依靠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二是大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分类管理,进一步解放思想,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平台建设的新模式,制定符合新形势下服务和支撑区域科技发展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并结合发展实际,科学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其创新服务效能。三是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以我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契机,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把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中介组织紧紧联接在一起,实施科技立项、研发、中试、孵化、批量生产一条龙,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国家和省人才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建立起鼓励自由讨论、自主探索的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依托重点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和创新园区,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加快高层次人才向山东聚集,逐步凝聚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规模大、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我省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四)充分发挥基地和平台的集聚效应,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省创新载体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验室、高新区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势头迅猛,引领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放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我省的科学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我们在发展理念、技术创新、规划设计和人才队伍等深层次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要排找差距,咬定目标,抓紧工作,进一步加大各类创新载体的建设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带动我省自主创新、推动创新创业的主导力量。一是继续搞好重大综合性研发平台建设。继续抓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为代表的九大战略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吸引和争取更多重大科技专项来我省孵化,凝聚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我省创新创业;二是加快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要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主线,着力建设特色、生态、高效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进一步强化集聚资源、集约发展和高端发展的理念,修订完善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坚持用最新、最先进的理念指导规划,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协调性、开放性,注重开发区建设规划与全省总体规划相衔接。积极探索开发新模式,注重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在形成发展合力、引进重大项目、产业集聚发展、高新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承载能力等方面寻求突破;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动开发区由工业园区向科技工业园区的转变。要按照“引进龙头项目、培育优势板块、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的思路,通过产业招商和专题园区招商,加快打造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要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降低商务成本,构筑综合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真正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推动全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五)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
我省科技事业实现较快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部门之间密切协同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今后,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相互衔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科技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动的科技工作运行机制。要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健全完善各级科技管理机构,增强其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政策落实,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参与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切实重视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着力探索深层次科学规律和技术。
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对于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开辟着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加快实施面向国家和我省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关系国家和我省未来发展和长远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加强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努力攻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做好技术储备。(此文内容摘自山东省副省长李兆前在2011年1月25日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