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佘春明在2011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努力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412.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6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5亿元,以占济宁市不到2%的人口、1.5%的土地和资源消耗,创造了约占济宁市29.5%的工业产值、32.7%的工业增加值、43.9%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辐射带动作用大幅提升,由单纯园区建设步入了创新之城、高新之城、生态之城、创业之城、和谐之城“五位一体”科技新城建设的新阶段。
近期,我们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和万钢副主席、姜异康书记在济宁国家高新区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站在国家层面,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新区的职责使命、发展战略、阶段目标进行酝酿和研究,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创新型国际化特色科技新城的战略定位,力争3至5年综合实力跻身先进国家高新区行列。
一、坚持创新立区,打造国际竞争力。按照立足济宁、辐射淮海、面向全国的思路,力争3至5年,把济宁高新区建成全国一流的知识创新基地、淮海经济区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体系。优化配置政府资源,激励企业建立国家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外知名公司共建研发中心,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引智示范基地。依托联电集团、山推股份、泰丰股份三家企业,建设国家级工程机械、半导体及显示产品、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及全球技术中心。二是构建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高层次知识创新体系。按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标准,结合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要,加快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15所重点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建济宁大学科技园,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三是构建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高品质服务体系。建设产学研基地、创新创意创业基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7个行业公共技术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组建工程机械、光电信息、汽车、新医药、纺织新材料等5个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由单项技术合作研发向行业共性技术、全国技术标准研究制定转变。四是构建以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为主体的科技支撑体系。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引进培养一批领军科研型、领头创业型、领办项目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科技英才、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构建多层次、国际化、市场化的人才成长机制。
二、坚持特色强区,打造产业辐射力。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采取规划推动、龙头带动、园区聚集、辐射带动等方式,重点培育“4个千亿”特色产业。一是光电信息产业。放大“联电效应”,建成“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完整LED产业链,形成知名的“光伏电站-屋顶电站-光电建筑一体化-薄膜电池”等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加快建设集光通讯、无线宽带、卫星导航、无人机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光通信生产基地,启动建设复合半导体芯片、印刷电路板、集成电路封装产业链,建设全国知名的“光电新城”。二是工程机械产业。支持山推股份、山重建机、山推机械、小松山推、小松优特力等五大主机企业多元化发展。依托龙头企业,以自主研发为主推动关键零部件项目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形成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矿用车、叉车、发动机、液压件、驾驶室、回转支撑、行走系统、电器线束等完整产业链。三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中国重汽商用车及重点企业海外并购后引进消化吸收提升关键技术的德国曼驾驶室、玉柴发动机、澳大利亚DSI动力总成、美国伊顿汽车、德国莱尼线束、英克莱新能源电动车为基础,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四是高端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创投、软件创意、工业设计、保税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创新经济与产业经济的配套支撑发展。
三、坚持环境建区,打造品牌影响力。在提升硬实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打造。一是优化政策环境。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进一步研究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出台产业发展规划、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定、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政策,在设立5亿元新能源发展基金的基础上,设立每年不低于5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服务业引导基金、人力资源基金。二是再造体制环境。坚持相对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努力营造同国际接轨的仿真环境。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综合性管理,整合部门职能,减少中间环节和管理层次;以客商、市民满意为标准,建立了首问负责、服务承诺、全程代办、“绿色通道”等制度,提升“高新效能”品牌。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在产业发展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双高”企业;在生态涵养上,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建成绿色科技新城。四是创新文化环境。以创业精神提升“融合、创新、发展”的园区文化,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海纳百川、激情创业、充满活力的创业文化,形成全社会崇尚创业、奋发向上、共同参与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特色科技新城的凝聚力。
未来几年,是济宁高新区“二次创业”,实现创新发展、复合转型、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乘这次会议的强劲东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已任,提升境界,高点定位,创新实干,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