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科技局局长 陈 伟
邹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近年来,邹城市科技局以大项目为突破,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平台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我市先后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核心示范区、山东省首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连续14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2010年,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0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8亿元。2010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实施了“1235”工程。“一项保障”即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优惠政策,有力地保证了各项科技工作的开展。2010年科技经费投入达3745万,2011年预算安排科学技术支出4546万元。“两项重点工作”即实施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跨越发展竞争力。相继与山东大学、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清华科技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十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两项重点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我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济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三大平台建设”即抓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升跨越发展承载力。2010年我市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济宁市级院士工作站3家、济宁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家。“五大工程”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中小型企业培育工程、科技惠农工程、民生科技和知识产权战略。2010年2家企业被评为济宁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家企业被评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先后引进农业新品种17个、推广新技术21项,编发星火系列教材6套1万余册、技术明白纸2万余份,10万余农民直接受益;列支专利发展专项经费,实施专利产业化项目,兑现专利资助,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2010年全市共申请专利705件,授权651件。
“十二五”期间,邹城市科技局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加速经济战略转型,实现全市大发展大跨越的总体部署,以煤化工、煤矿机电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节能环保、农业高新技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为重点,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为全市经济科学发展跨越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