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透过数字看2010年科技给力山东

2011-01-25 16:05:47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在1月14日召开的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共有36项科技成果获奖 ,获奖数量创“十一五”以来新高。据统计,2010年我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3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圆满完成了“十一五”任务目标;全省R&D经费支出实现大幅增长,达到519.6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占GDP的比重为1.53%;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经费近15亿元。根据《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一个个数字背后,彰显着科技的魅力,也表明2010年的山东科技很给力。 


    给力一:科技支撑能力
  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我省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质和量同步提高。在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物联网、特种纤维、氟硅材料、新药创制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强了关键技术的攻关,培植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85家。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2亿元。新增2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省达到8家。新增4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到33家。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16万亿元,同比增长28.85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比年初提高了2.26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取得新成效。针对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安排了80个重大专项,下达资金2.5亿元,着重加强了对高端电子信息、新药创制、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的支持。引入招标机制,对“山东省重大药物产值利税双倍增科技示范工程”和“山东省氟化工产品研究开发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取得了良好效果。
  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加快。我省高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济宁、烟台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我省国家高新区达到7家,并列全国第二位。文登高新区纳入省级高新区管理,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20家。创新型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青岛、淄博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全省达到4家。全年省级以上高新区批准入区项目2190个,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15.73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552.18亿元。


  给力二:企业创新能力
  开展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积极推动济南市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支持青岛市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市工作。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势头良好。新构建了5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了集成创新,突破了部分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环节,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3家战略联盟被批准为国家试点联盟,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5亿元支持。
  着力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9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到35家,并列全国第一位。积极开展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96家,总数达到392家,同时认定了5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强化。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孵化器60余家,其中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22家,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家。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1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12家,省级示范中心23家。


  给力三:平台建设能力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二期工程建设资金已经得到落实,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推进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启动了量子保密通信试验网建设,确定了量子通信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方案。山东千万亿次超级计算中心顺利通过专家论证,进入了建设阶段。同时,安排部署了山东钢铁研究院建设,着力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培植新的增长点。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增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26家,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新增1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744家。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科技部验收。5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批准筹建,总数达到10个,居全国首位。3个实验室被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总数达到6个。
  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5家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了山东省对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联盟。推动中科院有关机构与日照、烟台等市开展了全面合作,建立了多家技术开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通过实施科技合作项目,获国家科技经费支持首次超过亿元大关,占全国1/10以上。


  给力四:科技惠民能力
  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取得重大突破。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构建了12个单元技术平台,培育了20家国家新药大平台产业化示范企业,启动了“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专项建设工程,系统整合济南高新区、潍坊高新区和烟台高新区医药科技园区的优势资源,构建了山东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成为全国7个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之一,争取经费3亿多元。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我省作为唯一的试点省正在开展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滨州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农业良种工程取得新突破,安排了18个重大课题,并重点支持了小麦、玉米、林草、肉牛和水产等农业生物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围绕小麦、棉花、蔬菜等全省农业主导产业或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组织认定了26个第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组织实施了15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效显著,我省实现粮食连续8年增长。


  给力五:区域创新能力
  努力支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制定完善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组织编写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优先行动计划》,并积极争取科技部在政策等方面支持我省开展海洋经济试点工作。推动全省海洋大院大所、涉海企业申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加快了海洋领域创新步伐。全年新增国家、省市海洋领域项目412项,合同国拨经费总额3.65亿元。重点培育了现代生态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并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努力支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充分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重点为黄三角经济区打造平台支撑和科技支撑。推动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我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攻克了一批制约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开发了适合不同类型湿地生态保护的关键技术。


  给力六:智力保障能力
  省农科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省科研院所系统共引进8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并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累计引进28个研发团队,其中来自海外创新创业人才领军或加盟的团队达17个。新建48个院士工作站,共有49位院士进站工作,院士工作站达到108个,进站院士119人,院士与企业合作了大批项目,转化了大批科技成果。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亿元,增幅达到38%。加大了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资助力度,特别是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成为了我省公认的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重要台阶。(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