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创新,使京沪高铁又好又快

2010-12-14 15:50:23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笔者那次从枣庄到蚌埠,坐特快列车2小时30分。12月3日,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全程220公里,历时34分钟,相当于1秒钟跑出135米。
  这得益于创新。
  ——列车的造型是从20种候选车头中选出的12米长流线型车头,比上一代动车组要长2.6米,减轻了空气阻力。
  ——列车通过受电弓从铁路接触网导线中获取电流,受电弓必须与导线始终“贴面滑行”。按欧洲高铁标准,接触网导线每米的平直度误差不得超过0.1毫米。而在京沪高铁,这个误差被控制为0.03毫米到0.05毫米等级,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
  ——高速行驶时,车厢小桌板上放置的水杯稳稳站立,乘客不会耳鸣头晕,这得益于列车先进的气密性。中国高铁气密强度已经领先其他国家十年。 
    ——高速列车安全性能有三大指标,脱轨系数不高于0.8,轮轴横向力不高于48,轮重减载率不高于0.8。在3日的测试中,当高速动车组跑出486.1公里时速时,这三个指数为0.13、15和0.67,分别是安全极限的16%、31%和84%。
  ——全车共有1000多个传感器,可实现智能化自我诊断,遇到险情,随时减速停车。
    笔者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京沪高铁试车结论:又好又快。
    又好又快来源于创新。
    我国用6年时间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之路。据报道,中国对世界最先进的四种高铁技术,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出世界顶尖水平的高铁技术体系,打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高铁品牌。到目前为止,中国高铁没有和任何一家国外公司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已经申请946项高速铁路的相关专利授权,技术正在实现专利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中国高铁已经从“引进、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跨入向外输出、引领世界高铁发展新潮流的“中国时代”。目前,多个国家与中国开展高速铁路领域的建设与合作。这真令人振奋!
     高铁,是诸多技术领域合成创新的硕果,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飞跃,毛泽东当年充满豪情地说过: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国应当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科技人员创造潜力很大,一定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李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