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坨村,黄河三角洲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地处偏远,土地盐碱贫瘠;青岛农业大学,我国知名高等院校,技术雄厚,科研人才济济。本无交集的两端,如今在东营市下派帮扶工作的力促下,居然联手在这片盐碱地上掀起了一场现代农业的科技革命。
两栋高标准钢架冬暖式大棚,各种蔬菜瓜果长势正旺,硕果累累;泛着盐粒的盐碱地上近50个品种的葡萄郁郁葱葱,随风摇摆;冬枣试验棚内冬枣已然见果,丰收的喜悦写在枣农的脸上;一挂挂大田葡萄藏在隔离袋中,正等待人们的采摘……
这一幕幕正是因为下派帮扶为毛坨村引进了青岛农业大学智力支撑带来的丰收场景。
谈起与青岛农业大学的合作,毛坨村党支部书记张玉亭动情地说:“多亏了市委的下派帮扶,多亏了市科技局的工作组,要不然毛坨村百年不遇的发展机会可能就丧失了。”毛坨村是省级文明村,但村庄产业发展却一直是制约毛坨村快速发展的瓶颈,村里主导产业依旧是棉花种植,好收成亩收入900元,遇到年景不好,连成本也收不回来。
2008年,在科技部门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活动上,毛坨村支部书记张玉亭认识了青岛农业大学的几位专家教授。双方经交流,迅速达成共识,让科技成为助推毛坨发展的强劲动力。当年,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青岛农业大学在毛坨村设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和“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工作站建起来了,牌子挂上了,但工作站如何运行,什么才是双方真正利益共赢点,这一问题在毛坨村与青岛农业大学之间一横就是半年,工作站的具体工作没有得到深入推进。
转机出现在2009年2月17日!就在这一天,东营市市直机关第十五批下派帮扶工作正式启动,市科技局工作组入驻毛坨村。“要把与毛坨村与青岛农业大学的合作作为突破口,找准关键所在,两年内将其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村校合作的典型”。市科技局局长孙波到村调研后对工作组提出明确要求。
目标定了,关键在行动。工作组与村“两委”多次开会商讨研究,并先后十余次赴青岛农业大学洽谈合作。青岛农业大学校长李宝笃等校领导先后三次到东营实地考察,最终双方达成一致,集各方之力打造一流的生态农业科研基地。2009年7月,在工作组的协调努力下,东营市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双方合作进行实质性阶段。
机构成立了,科研、培训、推广各项工作陆续展开。工作组与研究中心的专家,白天深入农户,走进田间进行调研,晚上就围在一起商讨工作突破点,最终确定围绕盐碱地改良、水产养殖、耐盐植物选育、无土栽培等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及技术攻关。2009年4月,工作组与村“两委”到青岛农业大学迎来了首批五个课题组22名师生来到毛坨村开展科研攻关。
研究中心不能光搞科研,要探索更好服务于当地群众的路子,帮助群众奔康致富!工作组、村“两委”与青岛农业大学共同协商,决定将农民培训和成熟的农业技术在当地的推广纳入研究中心的工作范围。截至目前,先后从青岛农业大学邀请林果、棉花、水产等领域的专家到毛坨开展各类农业适用技术培训12期,培训农民群众近1000人次;推广应用了葡萄套袋增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鱼虾蟹高密度混养技术、冬枣大棚种植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生物菌肥、盐碱地改良剂、多功能保水剂等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农业效益明显增加。“没想到,就这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就解决了让俺们头疼多年的葡萄烂果问题!”葡萄种植大户张玉辉说。
村校科技合作,创新了农村发展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建设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写入了东营市2010年1号文件;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00万元共建研究中心;省、市科技部门也将研究中心开展的各项科研攻关列入重点支持对象,给予经费支持。
眼下,研究中心各项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占地70亩的现代农业展示区已经建设完毕;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研究中心研发大楼已完成规划设计,将于8月份正式动工建设,11月底投入使用;占地100亩的耐盐碱苗木繁育区正在进行土地整理……
“我们的目标,就是将研究中心建成校村合作共推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研攻关中心、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心、现代农民的培训中心,真正为三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市科技局驻毛坨村工作组的全体人员信心百倍。(陈景春)
两栋高标准钢架冬暖式大棚,各种蔬菜瓜果长势正旺,硕果累累;泛着盐粒的盐碱地上近50个品种的葡萄郁郁葱葱,随风摇摆;冬枣试验棚内冬枣已然见果,丰收的喜悦写在枣农的脸上;一挂挂大田葡萄藏在隔离袋中,正等待人们的采摘……
这一幕幕正是因为下派帮扶为毛坨村引进了青岛农业大学智力支撑带来的丰收场景。
谈起与青岛农业大学的合作,毛坨村党支部书记张玉亭动情地说:“多亏了市委的下派帮扶,多亏了市科技局的工作组,要不然毛坨村百年不遇的发展机会可能就丧失了。”毛坨村是省级文明村,但村庄产业发展却一直是制约毛坨村快速发展的瓶颈,村里主导产业依旧是棉花种植,好收成亩收入900元,遇到年景不好,连成本也收不回来。
2008年,在科技部门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活动上,毛坨村支部书记张玉亭认识了青岛农业大学的几位专家教授。双方经交流,迅速达成共识,让科技成为助推毛坨发展的强劲动力。当年,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青岛农业大学在毛坨村设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和“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工作站建起来了,牌子挂上了,但工作站如何运行,什么才是双方真正利益共赢点,这一问题在毛坨村与青岛农业大学之间一横就是半年,工作站的具体工作没有得到深入推进。
转机出现在2009年2月17日!就在这一天,东营市市直机关第十五批下派帮扶工作正式启动,市科技局工作组入驻毛坨村。“要把与毛坨村与青岛农业大学的合作作为突破口,找准关键所在,两年内将其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村校合作的典型”。市科技局局长孙波到村调研后对工作组提出明确要求。
目标定了,关键在行动。工作组与村“两委”多次开会商讨研究,并先后十余次赴青岛农业大学洽谈合作。青岛农业大学校长李宝笃等校领导先后三次到东营实地考察,最终双方达成一致,集各方之力打造一流的生态农业科研基地。2009年7月,在工作组的协调努力下,东营市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双方合作进行实质性阶段。
机构成立了,科研、培训、推广各项工作陆续展开。工作组与研究中心的专家,白天深入农户,走进田间进行调研,晚上就围在一起商讨工作突破点,最终确定围绕盐碱地改良、水产养殖、耐盐植物选育、无土栽培等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及技术攻关。2009年4月,工作组与村“两委”到青岛农业大学迎来了首批五个课题组22名师生来到毛坨村开展科研攻关。
研究中心不能光搞科研,要探索更好服务于当地群众的路子,帮助群众奔康致富!工作组、村“两委”与青岛农业大学共同协商,决定将农民培训和成熟的农业技术在当地的推广纳入研究中心的工作范围。截至目前,先后从青岛农业大学邀请林果、棉花、水产等领域的专家到毛坨开展各类农业适用技术培训12期,培训农民群众近1000人次;推广应用了葡萄套袋增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鱼虾蟹高密度混养技术、冬枣大棚种植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生物菌肥、盐碱地改良剂、多功能保水剂等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农业效益明显增加。“没想到,就这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就解决了让俺们头疼多年的葡萄烂果问题!”葡萄种植大户张玉辉说。
村校科技合作,创新了农村发展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建设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写入了东营市2010年1号文件;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00万元共建研究中心;省、市科技部门也将研究中心开展的各项科研攻关列入重点支持对象,给予经费支持。
眼下,研究中心各项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占地70亩的现代农业展示区已经建设完毕;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研究中心研发大楼已完成规划设计,将于8月份正式动工建设,11月底投入使用;占地100亩的耐盐碱苗木繁育区正在进行土地整理……
“我们的目标,就是将研究中心建成校村合作共推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研攻关中心、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心、现代农民的培训中心,真正为三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市科技局驻毛坨村工作组的全体人员信心百倍。(陈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