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肿瘤放疗装上高精度制导——记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肿瘤学创新团队
在2010年2月22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姜异康(右三)为于金明院长(右四)颁奖。
“靶区”——这是肿瘤放疗的一个专业用词,在专家看来这个词是一个物理区划界定,但在记者看来,这个词透露出对肿瘤癌变的痛恨及与其斗争的决心。靶区的准确确定,是肿瘤放射治疗的关键,但正是在这个方面,国内肿瘤放疗却存在着瓶颈。因为技术原因,有的癌变就生生避过了检测,逃脱于靶区之外,它就如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会在患者体内卷土重来。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在学科带头人于金明院长的带领下,改进和规范肿瘤常规放疗技术,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肿瘤精确放疗的概念,主持研发了一系列肿瘤精确放疗系统,先后开展了代表国际放疗发展最新趋势的立体定向放疗、适形放疗、调强放疗、解剖功能影像引导的放疗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创了我国肿瘤精确放疗的新纪元,突破了肿瘤放疗疗效提高的瓶颈。肿瘤放疗仿佛被装上了高精度制导系统,让肿瘤癌变无所遁形。
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1月11日,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心潮澎湃,他的《功能影像技术引导的肿瘤放射治疗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已是山东省肿瘤医院继2006年以来获得的第二个国家奖,“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是我们的立院之本、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本。”于院长把成绩的取得归结到了科技创新上。
据了解,该课题是联合放射肿瘤学、影像医学、外科学、病理学和基础研究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不仅为功能影像用于放疗靶区勾画、疗效预测和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解决了功能影像技术引导肿瘤放疗的关键基础问题,而且通过研究功能影像在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以及指导放疗靶区勾画方面的意义,首次建立了非小细胞癌变(NSCLC)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以及食管癌FDGPET生物靶区勾画的标准,同时研发成功新型PETCT显像剂,实现人体肿瘤组织乏氧显像和EGFR显像,创立FDG、18F-FETNIM和11C-PD153035PET影像引导的肿瘤放疗技术,突破了放疗疗效提高的瓶颈。
荣膺省一等功的创新团队
据介绍,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放射治疗科成立于1971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5年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放射肿瘤学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中心,并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
放射治疗是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约70%的患者需要接受放疗。我国放疗起步晚,设备落后,技术参差不齐。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放疗科在学科带头人于金明研究员的带领下,始终把握肿瘤放疗发展新趋势,在改进和规范肿瘤常规放疗技术的同时,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化肿瘤精确放疗和放疗新技术研究,先后制定了多种恶性肿瘤精确放疗技术规范和临床应用标准,并在国内广泛推广,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放疗科已从2个病区发展到7个病区,床位从100张发展到350张,放射治疗设备从2台套发展到7台套,专业技术人员从103人增加到151人。多年来,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放疗学科充分发挥临床和科研强强联合的优势,致力于放射治疗相关领域多学科的开拓性研究,以多学科梯队为主体,以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为纽带,以科研合作为网络,与天津医科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和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密切协作,以学术交流为媒,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平台,围绕着肿瘤精确放疗、功能影像及生物学靶区、乏氧与放射敏感性、肿瘤运动及控制、图像分析融合等诸多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据了解,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放疗学科为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岗位、中国癌症基金会无创伤治疗研究中心、山东省乳腺癌防治中心、山东放射治疗中心,为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并完善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及独具特色的运行体制。每年从总收入中提取2%作为专项支持资金。学科带头人为天津医科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的博士生导师,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学科拟在各重点方向上组建学科组,开展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争取2012年通过国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的验收,新上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预期开发至少1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申报及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0篇以上,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以上,科研经费达到600万元,具有针对肿瘤学领域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和技术攻关的能力。保持本专业在临床治疗、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地位,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建国内规模最大、国际一流的肿瘤放疗中心。
目前,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学科带头人于金明研究员现为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863计划项目首位承担者,在国内外放疗界享有极高声望。多次主办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作为国内学者多次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世界最大规模临床肿瘤学大会)做大会专题报告并应邀到国际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讲学。其领衔的放射肿瘤学专业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30篇。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放射肿瘤学团队作为全省卫生系统唯一的入选团队,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创新团队,省委、省政府为其记集体一等功。
抱成团的人才梯队
对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创新团队,于金明院长表示,这只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新成绩和新突破,一切成绩的取得是与医院的科技兴院、人才战略分不开的。谈起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于金明院长滔滔不绝。“我们的人才队伍与齐鲁医院、省立医院等百年老院相比,还是远远不如人家的,但是我们的队伍在干劲上要比过他们!”于院长介绍,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的专家队伍经常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几个包子就是一顿饭,一心扑在科研上。
同时,医院多学科、多专业专家联合协作是该院的一大特色。“我们单一地拿某一学科跟北京、上海、甚至国外的医院竞争往往力不从心,但是我们多学科结合起来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于金明院长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将团队的目标订得很明确——“整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医院的放射肿瘤学、影像医学、外科学、病理学、核医学和基础研究等多学科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拳头,决心在国际上闯出点名堂。据放疗科副主任李建彬介绍,在医院多学科、多专业专家联合协作的基础上,创新团队按照“临床-基础-再临床”的研究模式,不断开发新的功能影像新技术,《功能影像技术引导的肿瘤放射治疗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正是这种创新模式效果的体现,“我相信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我们医院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李建彬副主任信心十足。
于院长制定了“田忌赛马”的人才战术, “人才有限,但是要发挥他们无限的作用和功能”,于院长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很有心得。同时,在人才分配上,于院长还有一套“动物理论”——“不要把猴子、鸭子和兔子‘捆’在一起,今天去游泳,明天去爬树,应该合理分配,擅长爬树的去爬树,擅长游泳的去游泳”,按照这个理论,于院长把专家人才分成了三类,临床型人才、临床科研型人才和纯基础研究人才,专家们各展所长,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不断取得成绩。“我们的人才队伍现在还只是树苗,还没有形成树林”,对于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于院长这样总结,记者从中听出了于院长的谦虚和对更高目标的追求。
院长助理、放疗六科主任李宝生告诉记者,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现在正加大创新平台和环境建设力度,鼓励创新,同时,为年轻人成长创造软环境,通过各项激励、奖励措施,提高年轻人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对于人才建设的重要性,于金明院长是这样说的,“如果现在我们要吃老本的话,吃上十年八年的没问题,但以后怎么办?”这句话实在中透出医院对人才建设的决心。据放疗二科邢力刚博士介绍,目前,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已经建立起了以于金明院长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第一梯队,以年轻人才为基础的备用创新团队和以硕士为基础的年轻团队,人才梯队建设卓有成效。在科技兴院、人才战略的推动下,一个“整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的专业化医院正在逐步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