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吴立新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2018年度共194项成果和1名专家获奖 最高奖标准调整为300万元
2019-04-10 10:32:18   作者:张颖辉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本报讯 4月4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表彰为我省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省委书记刘家义为获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吴立新院士颁奖。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讲话,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出席,省委副书记杨东奇主持。省领导王可、关志鸥、于晓明、于杰出席。
  龚正在讲话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祝贺,向全省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他说,2018年,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焦整体发展格局,抓贯彻、抓执行、抓落实、抓见效,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当中,科技战线奋勇争先、捷报频传,原始创新、创新成果、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作出了突出贡献。
  龚正指出,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三个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迈向高端的康庄大道,也赋予科技创新、广大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当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当先锋、添薪助燃,将数字化、智能化的星星之火,引爆为动能转换的燎原之势。要大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好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科学平台建设计划、大科学中心建设计划、大科学装置建设计划,跑出动能转换“加速度”。要大力培育融合创新生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融通互济,源源不断培育一批又一批科技型、创新型、领跑型企业,激活创新创业创造“一池春水”。要大力构筑人才高地,统筹人口、人力、人才,精心做好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激励的文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会上,吴立新院士作了发言。于杰宣读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随机最优控制和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等3项成果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创制”等3项成果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的选育与应用”等34项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省政府明确,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奖金标准由100万元/人调整为300万元/人,全部属获奖人个人所得。(本报综合)


特写
 
碧海深蓝写创新
 
——记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吴立新
 

       戴眼镜,着西装,脸庞清瘦,步履坚定——4月4日,山东大厦,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颁奖。万众瞩目下,53岁的海洋科学家吴立新登上领奖台,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这不是吴立新第一次走上科技奖的领奖台。就在今年1月8日,他刚刚因主持完成的“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气候效应”项目而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一项项沉甸甸的奖项,饱含着吴立新对蔚蓝世界的无限深情与上下求索。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于大海中披荆斩浪、直挂云帆,大海碧波里写满了他的论文,也记录着他的传奇。

谈获奖:对全体海洋科技工作者的鼓舞
 

       “获此殊荣,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及全社会对我们科技成果本身的认可与褒奖,也是对全体海洋科技工作者的鼓舞,更是坚定海洋科技事业,落实海洋强省工作,助推海洋强国建设的一份责任。”谈及获奖感受,吴立新首先强调,自己获奖是对全省海洋科技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辽阔无尽的海洋里蕴藏着无穷宝藏。由于海洋观测难度大,有关风能否驱动深层大洋混合一直存在争议。吴立新带领团队开拓了利用国际Argo观测来揭示深海大洋混合时空分布及变化的新路径,阐明了风驱动深海大洋混合的能量通道,澄清了这一争议。
       在海洋科技领域,吴立新做出的成就远不止此。
       深耕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数十载,他发现了20世纪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提出全球增暖导致西边界流加速是其主要形成机制,推动传统西边界流研究向物理、生态等交叉方向发展;创建了以“部分耦合”为核心的耦合模式动力实验体系,系统揭示中纬度海气耦合与副热带—热带相互作用在气候年代际变化的作用机理;阐明了南北半球热盐环流变异影响热带海气过程的动力学路径,为认识全球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撑。
       事实上,这些只是“透明海洋”工程中的节点性成就。作为“透明海洋”研究计划的带头人,吴立新与团队一直致力于让海域“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
       “‘透明海洋’是落实总书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要求的一个基础性工程,是通过科学的观测和数据预测系统把海洋的状态、过程和变化搞清楚的综合性计划。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海洋观测与探测新的技术的研发,构建起面向全球海洋的观测与探测体系。”吴立新解释,简单来讲,“透明海洋”就是观测和预测中国近海太平洋、印度洋和两极今天和明天正在发生什么,从而认识与把握海洋本身的变化,对我国经略海洋、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
       “我国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透明海洋’工程就要建设到哪里。”吴立新坚定地说。

求学路:十一年力学基础,铸就坚实海洋研究实力
 

       其实,吴立新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海洋科技结缘。毕竟,从在清华读本科一直到北大博士毕业,期间十一年,吴立新都在攻读流体力学。
       安徽桐城,人文鼎盛,钟灵毓秀。从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选聘学部委员开始,桐城籍两院院士已有11位,吴立新是其中之一。1966年出生的吴立新,17岁便考取了清华大学,攻读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至此,一直到1994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他都在学习流体力学。
       1994年,吴立新作为国家放宽政策以来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国学习深造,在国际著名的计算流体力学学家Zabusky教授团队,从事的仍然是力学方面的研究。
       “虽然后来我才开始接触到海洋,但前期对力学的学习为我今后从事海洋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学科基础。”吴立新介绍,海洋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知识做铺垫。他向记者举例,对未来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需要用到超级计算机,而他当年在北大读博时接受过该学科的基础培训。
       从29岁到39岁,吴立新在美国的生活工作顺风顺水,但他却有一种梦想实现后的“失落感”。他想追寻新的目标,他要为自己的知识找一个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而这个地方在中国。
       吴立新来到山东,周围很多朋友都担心他可能会“水土不服”。“现在不会再有人担心这个问题”,吴立新笑着说,事实上,山东的文化开放、包容,特别容易接纳外来文化。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吴立新用不懈努力与追求,不断实现着自身价值。

海洋梦:希望全球海洋“舞台”有更多中国声音
 

      海洋梦,是国家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梦,也是吴立新的梦想。十年前的一次全球海洋观测大会,曾带给他极大的震撼。至此,他一直有个心愿——作为十年举办一届的大会,2019年这一届能在中国举行,中国科学家能发出最前沿的声音。
       谈起那次大会,吴立新记忆犹新。2009年,吴立新和青岛几个科学家一同参加全球海洋观测大会,“在那次会上,基本听不到我们自己科学家的声音。当时我们就想,十年后,在下一届观测大会上一定要有中国科学家的声音。”吴立新表示,在接下来这十年中,我国海洋科技在海洋强国战略及国家大力支持下,确确实实现了快速发展。

       如今,吴立新十年前的心愿实现了。他欣慰地看到,在今年的全球海洋观测大会上,中国在世界海洋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会主席之一就是中国的科学家,大会上围绕海洋观测、全球合作方案方面的白皮书,在上一届观测大会上中国科学家提交的较少,而这次仅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就提交了五六个白皮书。
       “类似的震撼其实不是一件坏事,这是我们奋起直追的动力。”吴立新笑言。

科研观:建设海洋强国责无旁贷,科研需厚基础、宽视野
 

       “当前是我们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担负起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责无旁贷。”吴立新如是说。
       吴立新介绍,眼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发起了全球海洋领导人峰会,把全球海洋机构的领导人聚在一起,研究如何能更好地协同构建全球的海洋观测体系。同时也走出去,在全球建立合作平台 ,比如在澳大利亚建立了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一起解决目前南半球面临的挑战,比如气候、海平面问题、环境问题、海洋灾害问题,这都是全世界要共同要面对的,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谈及海洋科技的发展,他建议山东要加大对海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同时,还要打造好海洋科技创新的高端平台。“希望能够把青岛蓝谷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区,在创新区里,把科技创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这一链条打通,打造出国家经略海洋的另一山东样板。”
       对于科技创新,吴立新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化、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协同发展的时代,开放融通的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是发展的供给侧,而创新的供给侧在科技人才。
       在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方面,吴立新一直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希望学生能够在“厚基础、宽视野”的学习原则下走进深蓝。“这需要脚踏实地地把自己的专业做好。没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与科研积累,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我认为很难成为战略科学家。”
       如今,吴立新所率领的团队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群体、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称号,多项科研成果相继取得重要突破。
       青丝渐成白发,依旧铁马冰河。作为中科院的年轻院士、海洋科学界的“老”专家,吴立新正一边站着潮头浪尖攻坚克难,一边教授学生直挂云帆。
(记者 张颖辉)